谥议
shì yì
  • 拼 音:shì yì
  • 注 音:ㄕㄧˋ 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諡议”。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 汉 崔駰 有《章帝謚议》。 唐 白居易 《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礼制,或损益有宜,中外謚议,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皆得正之。”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二》:“﹝《汉书》﹞《高帝纪》:‘羣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 汉太祖 ,功最高。”上尊号曰 高皇帝 。’此諡议之始也。”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议》:“ 汉 晋 而下,凡公卿大夫赐謚,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其善恶贤否,著为謚议,以上于朝。若 晋 秦秀 之议 何曾 、 贾充 , 唐 独孤及 之议 苗俊卿 , 宋 邓忠臣 之议 欧阳永叔 是也。”

  • 基本含义
    谥议是指给予人物死后的尊号或称号。在古代中国,谥号是对人物的一种褒贬评价,也是对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的一种表彰和肯定。
  • 详细解释
    谥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用于对已故人物进行评价和纪念。谥号通常是由当时的君主根据对逝者的评价和认可而决定的。谥号的选择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对逝者的事迹、品德、贡献等进行评估和衡量。谥号的赋予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也是对其家族和后代的一种荣誉。
  • 使用场景
    谥议通常在逝者的葬礼、祭祀、纪念活动等场合中使用。谥号的使用可以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也可以表达对逝者家族的敬意和关怀。此外,谥号也常出现在历史文献、纪念碑铭文、墓志铭等文化遗产中。
  • 故事起源
    谥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文化传统。在古代社会中,谥号是对君主、贵族、文人等重要人物进行评价和纪念的一种方式。谥号的赋予和使用是社会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对逝者的一种肯定和纪念。
  • 成语结构
    谥议是一个名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在句子中使用。
  • 例句
    1. 他的谥议是“忠烈”,以表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烈士的品质。2. 这位皇帝在他去世后,得到了很高的谥议,被尊称为“仁圣皇帝”。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谥议这个词语:1. 将“谥”字与“议”字分开来记忆,理解其含义为给予人物尊号的评议。2. 联想到谥号是对逝者的一种评价和纪念,可以将其与逝者的事迹、品德等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联结。
  •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谥议这个词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和相关的文化习俗。还可以阅读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和相关的文化研究著作,深入了解谥号的赋予和使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学习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谥议是“科学之父”。2. 初中生:这位历史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国之栋梁”的谥议。3. 高中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获得了崇高的谥议,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