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
sān lùn
  • 拼 音:sān lùn
  • 注 音:ㄙㄢ ㄌㄨㄣ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指所论三事。《吕氏春秋·应言》:“ 魏王 将入 秦 , 魏敬 谓王曰:‘以 河内 孰与 梁 重?’王曰:‘ 梁 重。’又曰:‘ 梁 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内 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 魏敬 曰:‘ 河内 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輟行。” 高诱 注:“三论,谓 河内 与 梁 及身也。”
    (2).《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 鲁 论同。” 邢昺 疏:“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释元畅》:“又善於三论,为学者之宗。”《陈书·徐孝克传》:“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南史·傅縡传》:“ 縡 篤信佛教,从 兴皇寺 慧朗法师 受三论,尽通其学。”

  • 基本含义
    指对同一问题进行三次辩论或讨论,以达到深入探究、全面了解的目的。
  • 详细解释
    三论是由“三”和“论”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三”表示数量,意味着进行三次辩论或讨论;“论”表示辩论、讨论的意思。三论的含义是通过多次辩论或讨论,全面探讨一个问题,以达到深入了解、准确判断的目的。
  • 使用场景
    三论常用于形容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在学术界、政治领域或其他需要详细分析问题的场合中,可以使用三论来表示对问题的全面研究和辩论。
  • 故事起源
    三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卷五十三·许询传》中,讲述了晋代名臣许询在辩论时三次辩论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许询为了全面了解问题,不怕辩论的艰难和痛苦,坚持进行三次辩论的精神。
  • 成语结构
    主语 + 三论
  • 例句
    1.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进行三论,以便全面了解各种观点。2. 他们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三论,最终得出了一个共识。3. 这个研究小组经过三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三论”与“三次辩论”进行联想来记忆。同时,可以想象在辩论中,每一次辩论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问题,达到全面探讨的目的。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辩论文化和辩论技巧,了解不同时期的辩论风格和辩论方法,以及辩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进行了三论,讨论了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2. 初中生:我们在社团活动中进行了三论,探讨了如何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3. 高中生:我们班级进行了三论,讨论了如何解决学校食堂饭菜质量问题。4. 大学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场三论比赛,参赛者需要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5. 成人:在工作会议上,我们进行了三论,深入探讨了公司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