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甲科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拼音: mái zàng jiǎ kē

    解释:

    分类地位: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隐翅甲总科 Staphylinoidea 埋葬甲科 Silphidae Latreille, 1807

    形态描述: 体长7-45mm(一般12-20mm),卵圆或较长,平扁。通常背面光滑,前胸背板几乎从无被毛。头后部至少有轻微的收缩,额唇基沟有时明显。触角末端3节组成的端锤表面绒毛状,第9和10节有时梳状,有时触角膝状,柄节(第1节)长,梗节(第2节)退化,较小,触角着生点露出。咽缝有时汇合。前胸背板有完整的侧边,有时侧边平展。前足基节横形突起,相互靠近,基腹连片大,露出,前足基节窝后方开口宽阔,内侧开放。中足基节一般相互远离,极少靠近。小盾片很大。鞘翅有时平截,露出1或2个(极少4个)腹节背板;无刻点行,多具3条脊,缘折发达,多完整。后足基节大,相互邻接,向两侧不延伸至鞘翅边缘,后翅有次生关节点。胫节距有时变大。腹部可见6或7节腹板,第2节两侧露出,基部3节背板膜质,第5节背板有时有成对的用于摩擦发音的音锉。雄器基片退化,但仍明显可辨,侧叶发达、对称。

    幼虫背板极为硬化,或后侧有刺,或向两侧延伸超过腹板侧边,腹板骨化或膜质,触角长,感觉圈很短。上唇由几块骨片组成,额唇基沟两侧部分明显,头侧有6个单眼或仅1个。上颚无臼齿或臼叶,上颚末端比较尖锐。下颚合颚叶端末分裂;外颚叶有大的刷状毛。唇毛分两叶。尾须一般短,多数种类的第10腹节上有几个可外翻的叶突。

    生物学描述: 多以动物尸体为食,也有捕食蜗牛、蝇蛆、蛾类幼虫,或为害植物者。按习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葬甲,以食尸甲属为代表,常是雌虫产卵于动物尸体,然后与它的配偶一起“埋葬”这件尸体,深度常达30厘米左右,从而为其子代幼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较为安全的生活环境。另一类是尸甲,以扁葬甲属为代表,它们通常在动物尸体下、尸体内爬行和取食。另有一些小型种类生活在真菌或腐烂植物组织中,也有见于蚁巢或小型哺乳动物窝内的种类。

    分类及分布: 本科有14属175种,分为两个亚科。Nicrophorinae亚科的Ptomascopus属和Nicrophorus属是全北区属,向南扩展至东南亚和南美。Silphinae亚科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但Oxelytrum属扩展到南美,而Diamesus和Ptomaphila两属发现于澳大利亚。中国已知50余种。

  • 基本含义
    指埋葬掉比自己优秀或者比自己有成就的人,以便自己能够独占某种资源或者享受某种权力。
  • 详细解释
    埋葬甲科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残酷的行为,用来形容一些人出于嫉妒或者自私的目的,将比自己优秀或者有成就的人排挤出局,以便自己能够独占某种资源或者享受某种权力。这种行为通常是不道德的,违背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 使用场景
    埋葬甲科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人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出于私心而不顾他人利益的人。可以在讨论职场竞争、政治斗争或者其他社会现象时使用。
  • 故事起源
    关于埋葬甲科的具体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形象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残酷行为。在古代,一些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者权力,会采取各种手段排挤竞争对手,甚至不惜诋毁或者陷害对方。这种行为被形容为将对手埋葬掉,以便自己能够独占资源或者权力。
  • 成语结构
    埋葬甲科这个成语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埋葬”、“甲”和“科”。其中,“埋葬”表示将人埋葬掉,意味着将对方排挤或者淘汰出局;“甲”表示优秀或者有成就的人;“科”表示一种资源或者权力,可以是职位、机会等。
  • 例句
    1. 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埋葬甲科,不惜用各种手段排挤竞争对手。2. 这个团队中的某些成员总是试图埋葬甲科,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地下挖坑,将比自己优秀或者有成就的人埋葬掉,以便自己能够独占某种资源或者权力。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以及竞争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埋葬甲科,不让其他同学参加游戏。2. 初中生:一些学生为了成为班级的领导者,会采取埋葬甲科的手段,排挤竞争对手。3. 高中生:在高考竞争中,一些学生会采取埋葬甲科的行为,不惜诋毁其他考生,以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4. 大学生:在求职竞争中,一些人会采取埋葬甲科的手段,排挤竞争对手,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