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事
jǔ shì
  • 拼 音:jǔ shì
  • 注 音:ㄐㄨˇ ㄕ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举事 jǔshì
    (1) [stage an uprising]∶指发动武装起义
    约期举事
    (2) [recommend]∶举用人才
    (3) [do]∶作事情
    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吕氏春秋·察今》

  • 近义词

    发难、起事

  • 英文翻译

    1.[书] (发动武装暴动) stage an uprising; rise in insurrection

  • 详细解释

    (1).行事;办事。《管子·形势》:“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宋 苏轼 《思治论》:“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 清 魏源 《圣武记·武事馀记》:“圣者举事,不先天以开人,常后天而因应。”
    (2).倡议起兵,夺取政权;起义。《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王 濞 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 宋 陈亮 《问答上》:“七国同时举事, 黥 彭 之患,不如是之併也。”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一:“正因为同盟会在 云南 有一些工作基础,所以 孙中山 先生和 黄兴 才决定在那里举事。”

  • 基本含义
    指有勇气、有决心去做某事。
  • 详细解释
    举事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一个人有勇气、有决心去做某事,也可以指一个人行动果断、不拖泥带水。这个成语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表示一个人不仅有思考和计划的能力,还有实际行动的勇气和决心。
  • 使用场景
    举事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它可以用于赞美一个人的果断和勇气,也可以用于鼓励别人勇敢地去做某事。
  • 故事起源
    关于举事的故事并没有具体的起源,但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崇尚勇气和行动的价值观。在古代,举事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勇敢地采取行动,不畏艰险。
  • 成语结构
    举事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举”是动词,表示采取行动;“事”是名词,表示具体的事情。
  • 例句
    1. 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总是举事果断,从不拖延。2. 在困境中,他毫不犹豫地举事,最终成功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举事”成语的发音和含义。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困难的前方,他举起手来,表示他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有决心去解决问题。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勇气和决心相关的成语,如“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爸爸一样举事,勇敢地面对挑战。2. 初中生:在面对考试时,我们应该举事果断,认真备考。3. 高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举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4. 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要举事果断,勇往直前,不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