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wú wéi ér zhì ㄨˊ ㄨㄟˊ ㄦˊ ㄓㄧˋ

    无为而治(無爲而治) 

    (1).儒家主张任用贤人,以德化民,使国家得到治理。《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 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何晏 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故王者劳於求人,佚於得贤。 舜 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淮南子·说山训》:“人无为则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无也,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成帝》:“虚静以慎守前王之法,虽聪明神武,若无有焉,此之谓无为而治。”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故儒家主张‘恭己正南面,垂拱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3).泛指不费力气而把事情办好。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假若人们都像 钱先生 ,巡警们必可以无为而治。”

  • 基本含义
    通过不做任何事情来解决问题或处理事务。
  • 详细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通过放弃行动和不干涉来实现治理。它的含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做任何事情反而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情,而是通过不进行过度干预或强制,以达到事物自然运行和平衡的状态。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讨论领导者或管理者如何处理问题。它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不干预和不干涉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它也可以用于描述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选择放弃争斗而接受事物的自然发展。
  • 故事起源
    《庄子·逍遥游》是无为而治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个国家的理想状态,强调了通过不干预和不过度干预来实现治理的重要性。
  • 成语结构
    无为而治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字分别代表“不做”、“而”、“治理”的意思。
  • 例句
    1. 领导者应该学会无为而治,让团队自己解决问题。2. 在某些情况下,不做任何事情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道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无为而治”与放下控制欲、接受事物自然发展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同时,可以尝试用这个成语造一些句子,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学习更多有关道家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了解如何应用无为而治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发现在某些时候,不去争吵和抱怨反而能够解决问题,这就像是无为而治。2. 初中生:在学校,老师有时候会选择不过多干预学生的行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无为而治。3. 高中生:领导者应该学会无为而治,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