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葬礼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威尼斯葬礼是由于威尼斯全市已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2009年11月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的“葬礼”。作为旅游城市,威尼斯物价上涨迅速,每年有不少当地居民不堪忍受高物价,“逃离”家园。

    威尼斯葬礼-背景

    当地居民为威尼斯举行“葬礼”

    几十年来,意大利威尼斯人一直对城市人口持续减少感到担心。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1957年威尼斯常住人口为17.4万人,而1996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7万人。2009年10月刚公布的常住人口数量则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为59992人,还不到6万人。有关研究认为,人口一旦低于6万,一个城市就已陷入人口衰退状态。

    人口持续下降令许多威尼斯居民忧心忡忡,担心如果任由发展,到2030年威尼斯就将变成一座没有居民的“鬼城”。威尼斯的文化传统和手工艺也因此而迅速消失,届时充斥整个城市的将是游客。在1950年时威尼斯仅有100万游客,而如今每年都有约2000万游客。[2]威尼斯居民之所以为威尼斯举行葬礼,正是为了引起世人对威尼斯当前困境的重视。

    威尼斯葬礼-人口锐减原因

    葬礼经过威尼斯

    人口锐减的原因除了日益频繁的水灾外,更重要的是兴盛的旅游业推高了生活成本,一张水上巴士的一日票2008年还是12欧元,2009年就成了15欧元。与此同时,其他居住费用,如垃圾收集费等也在不断上升,而各种日常生活必需的商铺和服务机构却纷纷被比萨店和专门接待游客的餐馆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威尼斯的生活,否则就只能搬到隔海相望的意大利内陆城市去。

    为了赚钱,日用品商店转而卖起了面具、玻璃制品等纪念物却见不到卖杂货、蔬菜、香肠和面包的。但这对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好事。

    威尼斯房价高昂,而且很多房主乐于将房子短租给外来游客,而非长期居住的本地人,以获取更多租金。此外,旅游业还排挤了其它产业的生存空间。在威尼斯,如果有人不想从事旅游、餐饮等服务类行业的话,他(她)很难找到其它工作岗位。

    威尼斯葬礼-葬礼举行

    威尼斯葬礼

    “葬礼”是在当地时间2009年11月14日中午12点半(北京时间19点半)开始的。一个由三艘贡多拉组成的“送葬船队”,运载着象征威尼斯已死的粉色棺材,沿着威尼斯大运河缓缓前行。一名男子身披黑色斗篷,用威尼斯当地方言朗诵诗歌,表达对威尼斯人生活现状的惋惜。在抵达著名的里亚尔托桥后,众人把棺材抬上了岸,并接着把它抬到了市政厅前面。随后,抬柩人打碎棺材,取出一面画有凤凰的旗帜。在意大利,灰烬中复活的凤凰代表“重生”。在里亚尔托桥边上还竖起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着正逐年下降的威尼斯人口数量。

  • 基本含义
    形容虚伪的哀悼或悲伤场面,实则无悲无喜。
  • 详细解释
    威尼斯葬礼源自意大利威尼斯,是指在威尼斯举行的盛大葬礼。威尼斯葬礼这个成语形容了一种虚伪的哀悼或悲伤场面。它指的是人们表面上表达悲伤和哀悼,但实际上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悲伤或悲痛之情。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表面上表达悲伤或哀悼,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悲伤情感。它可以用于讽刺那些虚伪的人或场合,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些社会现象或事件。
  • 故事起源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个著名城市,以其美丽的运河和建筑而闻名。在威尼斯,举行葬礼是一件非常庄重和隆重的事情。然而,有时候人们参加葬礼,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悲伤和哀痛,但实际上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悲伤情感。这就像是在威尼斯举行的葬礼一样,表面上非常盛大,但实际上缺乏真实的哀悼之情。
  • 成语结构
    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语
  • 例句
    1. 他参加了威尼斯葬礼,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悲伤,但实际上他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悲痛之情。2. 这场威尼斯葬礼只是为了显示他的悲伤,实际上他并不关心逝者。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威尼斯葬礼的盛大场面,以及参加葬礼的人们表面上的悲伤情绪,但实际上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悲痛之情。可以想象自己参加这样的葬礼,但内心却是平静的。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威尼斯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威尼斯葬礼在意大利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学校举行了一场威尼斯葬礼,但我觉得他们并不真正悲伤。2. 初中生:他参加了一场威尼斯葬礼,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悲伤,但我觉得他并不真正关心逝者。3. 高中生: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威尼斯葬礼,人们表面上悲伤,实际上却对逝者毫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