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lì lìng zhì hūn ㄌㄧˋ ㄌㄧㄥˋ ㄓㄧˋ ㄏㄨㄣ

    利令智昏 

    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鄙语曰:‘利令智昏’。”《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亲,四下里替他招揽买卖。”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官做大了也可以利令智昏。”亦作“ 利令志惛 ”。《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 基本含义
    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使头脑迷糊,失去理智。
  • 详细解释
    利令智昏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利令”和“智昏”两个部分组成。利令指的是个人的利益和私心,智昏指的是头脑迷糊,失去理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理智的状态。
  • 使用场景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大局,失去理智的人。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当有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不理智的决策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 故事起源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故事中,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受到迫害,流亡到齐国。齐国国君齐桓公见到重耳后非常喜欢他,决定扶持他重回晋国,成为晋国的君主。然而,当重耳回到晋国后,他的亲信朋友告诉他,他的儿子被襄公执掌了,而且襄公还对他怀有敌意。重耳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决定立即进攻襄公。他的朋友劝他不要盲目行动,但重耳却听不进去,因为他的利益和私心使他失去了理智。最终,重耳的盲目行动导致了晋国的失败,他也丧失了统治的机会。这个故事成为了利令智昏这个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利令智昏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具有形容词功能的词语组成。利令表示个人的利益和私心,智昏表示头脑迷糊,失去理智。
  • 例句
    1. 他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大家的反对,真是利令智昏。2. 这个领导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力,不择手段,完全利令智昏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金钱和利益蒙住了双眼,头脑变得迷糊,失去了理智的状态,就是利令智昏。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利益相关的成语,如“利欲熏心”、“利令智昏”、“利市三倍”等等,来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得到更多的零食,不顾朋友的劝告,利令智昏地偷了一些。2. 初中生:她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顾身体健康,利令智昏地熬夜学习。3. 高中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他不择手段地攀关系,利令智昏地追求个人利益。4. 大学生:他为了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不择手段地向老师献媚,利令智昏地追求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