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事
shì shì
  • 拼 音:shì shì
  • 注 音:ㄕㄧˋ ㄕ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视事 shìshì
    [assume office]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 英文翻译

    1.(of officials) attend to business after assuming office; assume office

  • 详细解释

    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饗诸北郭, 崔子 称疾,不视事。”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疾告久之,有司上言:百日不视事,当絶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生喜得所。黎明,早起视事,録鬼籍。” 何其芳 《街》:“新校长和着其他的人一块儿到学校里视事。”

  • 基本含义
    指代处理公务、办理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 详细解释
    视事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视”意为观察、看待,而“事”意为事务、公务。视事一词指代一个人处理公务、办理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要具备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行动力和决策能力。
  • 使用场景
    视事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处理工作、公务时的能力和表现。它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处理事务能力不足。
  • 故事起源
    关于视事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它是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在古代,官员需要处理大量的公务事务,因此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视事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场,是官员们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种自我要求和期望。
  • 成语结构
    视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在公司工作多年,视事能力非常出色。2. 这位官员的视事能力不够强,处理问题常常拖延。
  • 记忆技巧
    记忆视事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视”字与观察、看待联系起来,表示要具备观察问题的能力。2. 将“事”字与事务、公务联系起来,表示要处理事务的能力。3. 可以通过将视事与工作能力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工作、能力相关的成语,比如“事半功倍”、“尽职尽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视事能力很强,每天都能及时处理我们的问题。2. 初中生:作为班干部,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视事能力,为同学们服务。3. 高中生:考试前,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视事能力,合理安排时间来复习。4. 大学生:在实习中,我要展现出自己的视事能力,为公司做出贡献。5. 成年人:在工作中,视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