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黎明现象 - 简介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黎明现象 - 发生人群
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应该注意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黎明现象 - 可能机理
1、INS拮抗激素水平升高及INS抵抗增加
有人测定DMDP患者黎明时的血清生长激素(GH)、皮质醇、胰高糖素及儿茶酚胺等水平高于无DP的糖尿病(DM)患者,且用药物抑制上述拮抗激素的分泌可控制DMDP。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机体对INS的廓清和需要量增加
有人对INS完全缺乏的IDDM并DP患者夜间持续输注葡萄糖(GS)和INS,发现维持其稳定的夜间血清INS水平于黎明时所需的INS输注速率加大,即机体对血清INS的廓清率增加。也有人用GS钳夹试验对DMDP患者夜间持续输注GS和INS,结果发现维持其夜间稳定的血糖水平于黎明时分所需要的INS量增加,可能与黎明时患者的INS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和机体对INS的廓清率增大有关。
3、其它
如患者的精神状态、黎明时的觉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响黎明时的血糖水平;另有很多研究证明正常人也存在DP,提示DM患者的DP仅为正常生理过程的扩大并明朗化,且为DM患者对血糖的代偿调节功能不全的表现。
黎明现象 - 临床处理
一般治疗
消除患者的精神负担,改善和加深睡眠,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和选用降糖剂,改善 INS敏感性等,均有利于DMDP的控制。
INS治疗
速效INS的应用
有人将DMDP患者早餐前皮下注射(SC)的速效INS和早餐提前至黎明时应用,也有人于黎明前肌注速效INS或夜间持续静滴速效INS均取得一定疗效,但因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较好的方法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过程中,于黎明时分增加速效INS用量,但开环式CSII缺乏持续血糖监测易发生低血糖反应,闭环式SCII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中效INS的应用
晚餐前(17:30)SC中效INS 有人于晚餐前SC中效INS可有效地控制DM患者DP,多选用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较长的Monotard和Lente,若晚餐前与速效INS混注降低晚餐后高血糖更有利于DMDP的控制。
晚睡前(21:00)SC中效INS 有人于夜晚睡觉前SC中效INS成功地治疗了DM。
患者的DP且疗效明显优于晚餐前应用,可选用Monotard或Lente甚至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较短的NPH。作者在固定饮食和活动量及INS种类和剂量的前提下,将DP的IDDM患者晚餐前SC之NPH原剂量移至晚睡前SC成功地控制了DMDP,可能与NPH作用高峰后移至黎明有关。
根据DMDP患者夜间血糖曲线所提示的DP出现的时间和轻重,选择作用高峰与DP出现时间相吻合的中效INS及其注射时间并调整注射剂量。亦可参考DMDP患者的用药习惯选择注射方案。
长效INS的应用
有人早餐前SC长效INS-PZI或Ultralente治疗DMDP患者有效,且以Ultralente为首选。
高纯度INS的应用 选择高纯度、抗原性小的INS,提高INS敏感性,减少INS抗体形成,可选用单峰(MP)或单组份(MC)INS,以抗原性较小的猪INS较好,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选用无抗原性的人INS。
生长抑素(SMS)治疗DMDP
最早有人发现夜间持续静滴速效SMS可抑制DM患者黎明时的GH分泌从而治疗其DP,清晨高血糖得以消除,但因速效SMS作用持续时间短,不便给药,加之对许多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及胃肠道副作用等,使其临床应用受限。其后逐渐研制和应用了长效SMS治疗DP。Navascues等曾给患者晚睡前SC100mgSMS201-995(Sandostatin)成功地控制了IDDM患者的DP;Campbell等使用长效SMS(L363586)600mg晚睡前鼻内给药亦能有效地降低IDDM患者的夜间GH水平和清晨高血糖。故长效SMS愈来愈为治疗DMDP的有效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治疗DMDP
抗胆碱能药物亦可抑制GH分泌治疗DMDP。Davidson等给8例IDDM患者于夜间22:30口服溴化甲基东莨菪碱5mg,显示其24小时血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清晨高血糖亦得到控制,但可能诱发或加重DM植物神经病变患者的排尿困难或膀胱残余尿增多以及面红、心率增快等副作用。选择性胃窦迷走神经阻断剂可避免上述副作用,在临床应用更广,许多研究发现哌吡氮平(Pirenzepine)能成功地抑制IDDM患者的夜间GH分泌,控制患者的清晨高血糖,其给药方法多为晚睡前口服100mg~150mg或 15分钟内静注20mg,以口服给药法效果为佳。
甲吡酮治疗DMDP
午夜皮质醇分泌增多使INS的拮抗作用增强亦为DMDP的主要原因之一,Atiea给7例NIDDM患者于午夜24:00口服甲吡酮30mg/kg体重,其黎明时血皮质醇和血糖均明显下降,有效地控制了NIDDM患者的DP,但长期用药可能发生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
赛庚啶治疗DMDP
国内有人用赛庚啶12~16mg/d治疗18例DMDP,发现患者7:00的GH及皮质醇水平降低,有效地治疗了DMDP,其机理可能为赛庚啶通过其较强的抗组织胺与拮抗5羟色胺的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分泌GH及ACTH而降低清晨高血糖。
总之,DMDP为机体于黎明时分INS拮抗激素分泌增多和对INS的清除率及需要量增加所致;其治疗方法诸多,以晚餐前及晚睡前SC中效INS和应用长效SMS、选择性胃窦迷走神经阻断剂哌吡氮平疗效较好,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