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袭
tì xí
  • 拼 音:tì xí
  • 注 音:ㄊㄧˋ ㄒ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
    (2).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 安公子 早已裼袭而来。”

  • 基本含义
    指衣服被人悄悄地偷换,比喻被人暗中陷害或对付。
  • 详细解释
    成语“裼袭”由“裼”和“袭”两个字组成。“裼”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上衣,多用于官员。而“袭”则是指偷盗、抢夺。因此,“裼袭”意为衣服被人悄悄地偷换,比喻被人暗中陷害或对付。
  • 使用场景
    通常用于形容被人暗中陷害、出尔反尔的情况。比如,某人原本是你的朋友,却暗中陷害你,这时可以使用“裼袭”来形容这种情况。
  • 故事起源
    据说,成语“裼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当时,魏国有个叫赵胜的人,他是魏国的一位将军,也是魏国的重要谋士。有一天,赵胜接到了国王的命令,要他去迎接一个重要的客人。赵胜很高兴地穿上了一身华丽的衣服,准备去迎接客人。然而,在赵胜离开家之前,有人悄悄地把他的衣服换成了一件旧衣服。赵胜不知情地去迎接客人,结果被客人看到后大为恼火。客人认为,赵胜穿着这样的衣服来迎接他,是对他的不尊重。赵胜解释说,他并不知道衣服被换过。然而,客人并不相信他的解释,认为他是故意这样做的。从此以后,“裼袭”就成了被人陷害、出尔反尔的意象。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前一个字是“裼”,后一个字是“袭”。
  • 例句
    1. 他原本是我的朋友,没想到却对我进行了一次裼袭。2. 这个商人在合作中多次出尔反尔,真是太裼袭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裼袭”的发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换衣服的时候被人悄悄地偷换,这样的场景会更加生动,有助于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裼袭”相关的成语,比如“出尔反尔”、“暗箭伤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原本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他竟然对我进行了一次裼袭。2. 初中生:这个人之前一直对我很友好,没想到最后却对我进行了一次裼袭。3. 高中生:在职场上,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择手段地进行裼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