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使
jié shǐ
  • 拼 音:jié shǐ
  • 注 音:ㄐㄧㄝ ˊ ㄕ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节度使的省称。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原来 王节使 另是一个座船,他家小先到一日。”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五代藩镇之尊见于碑碣》:“碑文中於大 唐 文宗 、 宣宗 及上书皆空二格,于 清河公 亦空二格,于 陇西 令公则跳行书。盖当时 河 朔之俗,知有节使不知有天子也。”
    (2).持符节的使者。 唐 王维 《老将行》:“节使 三河 募年少,詔书五道出将军。” 清 姚鼐 《翁学士苏米斋》诗:“披榛逢节使,摹石载舟还。”

  • 基本含义
    指节俭、节约的行为,也可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
  • 详细解释
    节使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节指节俭、节约,使指行为、行动。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中能够节俭、节约的行为,后来逐渐扩展到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贪图享受。
  • 使用场景
    节使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节俭、节约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节使来表扬一个人的节俭行为,或者用来劝告别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度追求享受。
  • 故事起源
    节使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二》中。故事中,齐国有一个官员叫孟尝君,他非常节俭,不管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在官场上都非常节约。因为他的节俭行为,他被尊称为“节使”。从此以后,节使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节俭行为和高尚品德。
  • 成语结构
    节使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1. 他一直过着节使的生活,从来不乱花钱。2. 她不仅在物质上节使,而且在精神上也非常节制。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节使这个成语与节俭、节约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生活中节约使用资源的形象,这样就能够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节约、节俭、节制等。也可以了解一些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学习节使,不浪费食物。2. 初中生:我们应该从小做起,养成节使的好习惯。3. 高中生:节使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省钱,还能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