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习
qì xí
  • 拼 音:qì xí
  • 注 音:ㄑㄧˋ ㄒ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 基本含义
    指人的气度和行为习惯。
  • 详细解释
    气习是由“气”和“习”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气”指人的气度、作风,包括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的风度;“习”指人的习惯、行为方式。气习一词强调了一个人的气度和行为习惯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 使用场景
    气习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的气度高尚、待人接物得体,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不端、习惯不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用气习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或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气度和行为习惯。
  • 故事起源
    气习这个成语的起源不太清楚,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人的品德和行为的重视,提醒人们要注重自己的气度和行为习惯。
  • 成语结构
    气习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气习高尚,深受同事们的尊敬。2. 她的气习不好,经常说一些伤人的话。3. 他的气习和蔼可亲,总是乐于助人。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气习的发音“qì xí”与“气味”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的气味与他的气度和行为习惯有关。通过将气味与气度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和道德故事来进一步了解气习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气习很好,经常帮助其他同学。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要注意气习,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3. 高中生:考试时要保持好的气习,不要做弊。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积极向上的气习,为社会做贡献。5. 成年人:工作中要注意气习,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