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僧
yóu sēng
  • 拼 音:yóu sēng
  • 注 音:ㄧㄡˊ ㄙㄥ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游僧 yóusēng
    [roaming Buddhist] 云游四方的和尚
    游僧登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 详细解释

    游方僧。四方云游的和尚。 宋 陆游 《兰亭道上》诗之二:“乌笠游僧云际去,白衣醉叟道傍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有游僧至山寺中,与数人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却説这 能仁寺 原是一座败落古庙,向来有两个游僧在内栖身抄化。”参见“ 游方 ”。
    游方僧人。 明 徐渭 《送啸上人之五台》诗:“ 白下 珠林最有名,忽来 燕 赵 作游僧。”《禅真逸史》第二十回:“闻人传説大儿为救游僧,被朝廷提究,一时惊死,人离家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尝见一巨公四月八日在佛寺礼懺放生,偶散步花下,遇一游僧。”

  • 基本含义
    指游历四方的僧人,也用来形容游方的人。
  • 详细解释
    游僧是由“游”和“僧”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游指的是游历、周游,僧指的是佛教的出家人。游僧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游历四方的僧人,也用来形容游方的人。它表示一个人在世间游历、行走,不固守一地,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 使用场景
    游僧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经常旅行、流连于各地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游僧来形容喜欢旅行、探索新地方的人,或者用来形容那些不受传统束缚、过着自由生活的人。
  • 故事起源
    游僧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游蜀岂不闲,数峰禅意看。”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僧人游历蜀地的情景,其中的“游蜀”一词即可理解为游僧。
  • 成语结构
    游僧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他像个游僧一样,四处旅行,从不停歇。2. 她是个游僧,经常背着行囊去探索世界各地。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游僧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僧人穿着袈裟,手持木鱼,游走在山水之间,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将这个形象与游僧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佛教或者旅行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有关佛教历史、佛教文化或者旅行经验的书籍、电影或者纪录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做游僧,每个周末都去不同的地方玩。2. 初中生:她是个爱冒险的游僧,经常一个人去探索未知的地方。3. 高中生:他的父母支持他成为一名游僧,让他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4. 大学生:我计划毕业后成为一名游僧,游历世界各地,丰富自己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