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和
xiè hé
  • 拼 音:xiè hé
  • 注 音:ㄒㄧㄝ ˋ ㄏㄜ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协和。《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文武之光训。”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协升景业,燮和台曜;五教克宣,敷奏朝端。”《新唐书·苏瓌传》:“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宋 苏轼 《与张太保安道书》:“父母英圣,深照情伪,德音琅然,中外耸服,几至有所得遗,而诸公燮和之。”
    (2).指宰相的政务。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岂意陛下擢臣於伤残之餘,委臣以爕和之任。” 唐 姚合 《和门下李相饯西蜀相公》:“燮和皆达识,出入并登庸。”

  • 基本含义
    指调和、调节不同的意见或利益,使之和谐统一。
  • 详细解释
    燮和一词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原意为调和、调节不同的意见或利益,使之和谐统一。它强调了在人际关系中,要善于化解矛盾,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 使用场景
    燮和一词常用于描述调和不同意见或利益的情况。可以用于讨论政治、家庭、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场合,强调解决矛盾、协调利益的重要性。
  • 故事起源
    燮和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燮和的故事。公元前548年,鲁国的襄公去世后,鲁国内部出现了争夺王位的矛盾。其中,襄公的嫂子襄姑和其妹婿季孙氏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叔鞅看到了这一矛盾,他主动出面调解,通过燮和双方的利益,最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局面。这个故事成为了燮和这个成语的来源。
  • 成语结构
    燮和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燮”是动词,表示调和、调节;“和”是形容词,表示和谐、统一。
  • 例句
    1.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善于燮和各个成员之间的不同意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2. 家庭中的矛盾可以通过燮和来解决,让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
  • 记忆技巧
    可以把“燮”字联想成火焰,而“和”字联想成一对和谐的手。想象火焰和和谐的手相互接触,火焰变得温和,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帮助记忆燮和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燮和相关的成语,如“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等,以扩大对调和、和谐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燮和各种不同的意见,共同合作完成任务。2. 初中生:班级里有人喜欢篮球,有人喜欢足球,我们要燮和大家的兴趣,一起开展运动活动。3. 高中生: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利益,我们应该燮和各方的利益,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