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对
yán duì
  • 拼 音:yán duì
  • 注 音:ㄧㄢˊ ㄉㄨㄟ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晤面交谈;应对。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纲琳二法师书》:“无由言对,执笔长怀。”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宗居士书》:“未缘言对,聊以代面。”《南史·蔡兴宗传》:“ 兴宗 奇其言对,命释缚。”
    (2).指不用典故的对偶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长卿 《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

  • 基本含义
    言语相对,相互应答。
  • 详细解释
    言对是指双方的言辞相对,相互应答,表示互相辩论、争辩的意思。这个成语强调了对话和辩论的重要性,体现了言论交锋的精神。
  • 使用场景
    言对通常用于形容辩论或争论的场景。可以用于形容两个人在辩论会上进行激烈的辩论,也可以用于形容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争吵或争执。
  • 故事起源
    言对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言对,如之何?”意为“言辞相对,如何是好?”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左传》,是描述齐国和晋国之间的争斗。后来,人们将这个词语引申为辩论或争辩的意思。
  • 成语结构
    言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在辩论会上,他们进行了激烈的言对。2. 他们的言对持续了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能说服对方。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言”字的发音相似的“严”字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同时,可以想象两个人争辩时,口舌之间的对立和相互应答的场景。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辩论和争辩相关的成语,如“辩驳”、“争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班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言对比赛。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进行辩论,互相言对,锻炼思维能力。3. 高中生: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和对方代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言对。4. 大学生:在讨论会上,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言对。5. 成年人:他们两个人在会议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言对,最后还是没有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