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书
yú shū
  • 拼 音:yú shū
  • 注 音:ㄧㄩˊ ㄕ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鱼书”。 唐 韦皋 《忆玉箫》诗:“ 长江 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 秦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 陇 外鱼书无有。”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所赐颁的鱼符和敕书。《旧唐书·德宗纪上》:“是月,復降鱼书停刺史务。” 宋 陆游 《遣兴》诗:“谁遣径归朝凤闕?不令小住奉鱼书。”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

  • 基本含义
    指鱼游泳、书飘动,形容事物随波逐流,没有主见。
  • 详细解释
    鱼书是由“鱼”和“书”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随波逐流,没有主见。鱼游泳时随着水流而动,书飘动时随着风向而动,都没有自己的主动力。因此,鱼书也用来形容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只随着他人的意见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行动。
  • 使用场景
    鱼书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决策或行动时没有独立思考,只是盲目地跟从他人的意见或环境的变化。比如,当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如果他只是盲目地跟从别人的选择或者追逐热门行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那么可以说他是鱼书。
  • 故事起源
    关于鱼书的故事起源不是很明确,但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典故。在《战国策·赵策》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赵国的一位官员在接受秦国使者的贿赂时,被人发现后立即改变了态度,这就被形容为“鱼书”。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行为的批评。
  • 成语结构
    主要由名词“鱼”和名词“书”组成。
  • 例句
    1. 他一直是个鱼书,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2. 她总是鱼书,从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3. 这个团队缺乏领导者,成员们都是鱼书。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条小鱼在水中游动,另一本书在风中翻动,它们都没有自己的主动力,只是随着外部的力量而改变位置。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鱼书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主见、独立思考相关的成语,如“独立自主”、“见风使舵”等,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成为鱼书,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策。2. 初中生:他总是鱼书,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3. 高中生:在择业时,不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要避免成为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