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拼音:yuán dà dōu

    简介

    元大都,或称大都,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城市规模

    元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旧留在中都旧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旧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旧城并称为“南北二城”,二城分别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六十二处。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环水布置

    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是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这可能和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与深层意识有关。

    由于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的办法,而新城的南侧又受到旧城的限制,城区大部分面积不得不向北推移。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区和城门口居民结集地带。其中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北城区因郭守敬开通通惠河使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沿海子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稍北的钟楼大街也很热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鼓楼附近还有一处全城最大的“穷汉市”,应是城市贫民出卖劳力的市场。西城区则有骆驼市、羊市、牛市、马市、驴骡市,牲口买卖集中于此,居民层次低于东城区。南城区即金中都旧城区,有南城市、蒸饼市、穷汉市,以及新城前三门外关厢地带的车市、果市、菜市、草市、穷汉市等。由于前三门外是水陆交通的总汇,所以商市、居民麇集,形成城乡结合部和新旧二城交接处的繁华地区。由此可见,元大都的商市与居民区的分布,既有城市规划制约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及对外交通促成的自发因素。元大都城市建设上的另一个创举是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中国古代历来利用里门、市楼、谯楼或城楼击鼓报时,但在市中心单独建造钟楼、鼓楼,上设铜壶滴漏和鼓角报时则尚无先例。

  • 基本含义
    元大都是指元朝时期的首都大都,也用来比喻繁华热闹的地方。
  • 详细解释
    元大都是元朝时期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热闹的城市之一。元大都以其繁荣和热闹闻名,吸引了大量商人、文人和外国使节。因此,元大都成为了繁华热闹的代名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口密集、繁忙热闹的地方。
  • 使用场景
    元大都常用于形容现代城市的繁华热闹,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群聚集、交通繁忙的地方。
  • 故事起源
    元大都的故事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历史。元大都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他的帝国统治下建立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热闹的城市之一。元大都以其繁荣和热闹闻名,吸引了大量商人、文人和外国使节。
  • 成语结构
    元大都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元”指的是元朝,而“大都”指的是首都。
  • 例句
    1. 这个城市真是个元大都,到处都是人。2. 这个商场可真是个元大都,人来人往,非常繁忙。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元朝历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记忆元大都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元大都的繁华景象,以及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
  •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元朝的历史和元大都的文化特点,以及其他与元朝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去过元大都,那里有很多古老的建筑。2. 初中生:这个城市真是个元大都,到处都是人,非常繁忙。3. 高中生: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代表着当时的繁荣和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