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yào miǎo
- 注 音:ㄧㄠˋ ㄇㄧㄠˇ
- 繁体字:
-
- 基本解释
见“ 要妙 ”。
-
- 基本含义
- 要眇是指要想看清楚事物,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
-
- 详细解释
- 要眇这个成语由“要”和“眇”两个字组成。“要”表示需要,要求;“眇”表示眼睛模糊,看不清楚。要眇的意思是要想看清楚事物,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不能只凭一时的浅见。
-
- 使用场景
- 要眇常用于鼓励人们要有耐心、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果只凭一时的浅见,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要眇则提醒我们要用心去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
- 故事起源
- 要眇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伯夷、叔齐是也,皆不仕,皆不食周粟,皆不处周室,皆要眇焉,皆云:‘吾闻之也:君子不必不仕,乡人皆曰:‘不仕者庸人也。’吾不若是,吾闻之也:君子不必不食周粟,乡人皆曰:‘不食周粟者庸人也。’吾不若是,吾闻之也:君子不必不处周室,乡人皆曰:‘不处周室者庸人也。’吾不若是。’”故事中的伯夷、叔齐两位贤人,不愿意在周朝做官,也不愿意享受周朝的待遇,他们认为君子不一定非要有官职、享受贵族的待遇,这种观点被称为要眇。
-
-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要”和“眇”两个字组成。
-
- 例句
- 1. 要眇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2. 学习要眇,不能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3. 要眇一个人的品质,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交流。
-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类比来记忆这个成语。将“眇”字的发音“miǎo”联想到“秒”,表示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不能只凭一时的浅见。
-
- 延伸学习
- 要眇的思想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重要地位,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的思想和其他相关成语,如“观瞻”、“洞若观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眇一眼这本书的封面,看看它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2. 初中生:要眇一个人的品质,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还要看他的言行。3. 高中生:学习要眇,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点,要注重思考和实践。4. 大学生:要眇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