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体
zhì tǐ
  • 拼 音:zhì tǐ
  • 注 音:ㄓㄧˋ ㄊ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 基本含义
    指治理国家、社会或组织的体制、制度和方法。
  • 详细解释
    治体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治”指治理、管理,而“体”指体制、制度。治体的含义是指治理国家、社会或组织的体制、制度和方法。它强调了在任何组织或系统中,良好的体制和制度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
  • 使用场景
    治体通常用于形容一个国家、组织或社会的治理方式是否合适和有效。它可以用于讨论政府的管理体制、企业的运营机制,或者社会的管理方式等。此外,治体也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人在管理和领导方面的能力和方法。
  • 故事起源
    治体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中,原本用于描述国家的治理体制。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古代,治体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一个良好的治理体制是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 成语结构
    治体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一个国家的治体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前景。2. 这家公司的治体非常严密,能够高效运作。3. 他在治理团队方面有独特的治体,因此很受员工的尊重。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治”字与治理、管理联系在一起,将“体”字与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来记忆治体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将治体的基本含义与其发音“zhì tǐ”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想要进一步了解治体的含义和相关知识,可以研究国家治理、组织管理、社会体制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治体相关的成语,例如“治国安邦”、“治家有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珍惜学校的治体,保持公共设施的整洁。2. 初中生:学校的治体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3. 高中生:了解国家的治体对于理解政治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4. 大学生:学习管理学专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的治体和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