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正
xié zhèng
  • 拼 音:xié zhèng
  • 注 音:ㄒㄧㄝ ˊ ㄓ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邪恶与正直。《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宋 苏轼 《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为《穀梁》者曰: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 清 卢文弨 《注<颜氏家训>序》:“又引之使略涉载籍之津涯,明古今之治乱,识流品之邪正。”
    (2).星体偏离正常运行轨道为邪,不偏为正。《汉书·天文志》:“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伏见蚤晚,谓五星也。日月五星下道为邪。存谓列宿不亏也。亡谓恒星不见。”

  • 基本含义
    指邪恶和正义并存,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有正义的一面。
  • 详细解释
    邪正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有邪恶和正义的特征。它意味着一个人或事物既有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又有合理的一面。邪正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表面上看似正义的行为背后潜藏着邪恶动机的人或事物。
  • 使用场景
    邪正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做正义之事,但实际上还有些不道德或有其他目的的人或行为。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利用慈善活动来掩盖其不道德的商业行为,这就可以用邪正来形容。
  • 故事起源
    邪正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小说《水浒传》。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叫做杨志的人物,他原本是一个正直的将领,但后来因为家族的不幸遭遇,被迫加入了一个邪恶的团伙。尽管他在团伙中从事一些邪恶的行为,但他内心仍然怀有正义之心。因此,杨志被形容为一个邪正的人物。
  • 成语结构
    邪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行为看似正义,但实际上却是邪正的。2. 这个政府宣称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但实际上是邪正之举。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住邪正这个词语的发音和基本含义来帮助记忆。邪正的发音“xié zhèng”可以联想到“邪恶和正义”的组合,帮助记住它的基本含义。
  • 延伸学习
    除了邪正这个成语,还有一些与之相似的成语,例如“善恶参半”、“正邪不分”等。这些成语都涉及到邪恶和正义并存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学习它们的使用场景和故事起源,以丰富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他还是个邪正的人。2. 初中生:那个反派角色在电影中表现得邪正且具有吸引力。3. 高中生:这个社会有很多邪正的人,他们表面上做了很多好事,实际上却有别的动机。4. 大学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都是邪正的,他们表面上看似正义,实际上却追求个人利益。5. 成年人: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被那些邪正的人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