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度
yí dù
  • 拼 音:yí dù
  • 注 音:ㄧˊ ㄉ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东观汉记·明帝纪》:“登灵臺,正仪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后汉书·明帝纪》:“朕奉郊祀,登灵臺,见史官,正仪度。” 李贤 注:“仪谓浑仪,以铜为之,置於灵臺,王者正天文之器也。度谓日月星辰之行度也。”
    (2).礼仪法度。 宋 曾巩 《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 閭丘 夫人为身治家,皆应仪度。”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宏词人世号选定两制,其初为职事官,养岁月,熟仪度而已。”
    (3).仪容风度。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秩满来府,始获拜之,仪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 明 李东阳 《侍读陆公行状》:“﹝ 陆鉞 ﹞敷纳详恳,仪度庄飭。”《明史·王观传》:“﹝ 王观 ﹞性耿介,仪度英伟,善谈论。” 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卷三:“ 高宗 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乃曰:‘若辈中安得此解人?’”

  •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仪表端庄恭敬,举止得体。
  • 详细解释
    仪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仪”指的是人的仪表、态度,表示人的举止得体、恭敬;“度”指的是程度、水平,表示人的仪表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仪度形容一个人的仪表和举止非常得体、恭敬。
  • 使用场景
    仪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多用于褒义。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的行为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和恭敬。
  • 故事起源
    《易经·系辞上》中有一句话:“仪者,天之序也;度者,地之宜也。”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秩序和规律,人应该按照这种秩序和规律去做事,举止得体、恭敬有礼。后来,人们将“仪者”和“度者”合并成一个成语“仪度”,用来形容人的仪表得体、举止恭敬。
  • 成语结构
    仪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他的仪度令人敬佩,无论在哪个场合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 他的仪度非常出色,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忆“仪表得体、举止恭敬”来帮助记忆仪度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仪表、举止相关的成语,如“仪态万方”、“举步维艰”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保持仪度,不要在课堂上嘈杂。2. 初中生:作为学生代表,我要在校园里展现仪度,给同学们树立榜样。3. 高中生:参加毕业典礼时,我们要注意仪度,给家长和老师留下美好的回忆。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我们要保持仪度,尊重他人的意见,不随意批评他人。5. 成年人:作为一名职场人士,要时刻保持仪度,不管是与同事还是上级都要恭敬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