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窾
zhōng kuǎn
  • 拼 音:zhōng kuǎn
  • 注 音:ㄓㄨㄙ ㄎㄨㄢ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窾,空窍。后因以“中窾”谓切中要害。《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 伍员 ﹞勇壮非常,与寡人筹策国事,无不中窾,是其贤也。”
    (2).引申为恰当、合适。 清 李颙 《锡山语要》:“苟一物不格,则一理未明;一理未明,则临事应物又安能中窾中会,动协机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为扉也。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疏密中窾,则同一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

  • 基本含义
    指人的品德或行为在中间地位,既不很好也不很坏。
  • 详细解释
    中窾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意思是人的品德或行为处于中间地位,既不很好也不很坏。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或行为不够高尚,也不至于堕落。这个成语的意义是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强调了在做人做事时要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
  • 使用场景
    中窾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为。比如,当有人问你对某个人的评价时,你可以说:“他的品德中窾,不算很好,但也不算很坏。”这样就能清楚地表达出对这个人的评价。
  • 故事起源
    中窾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强调人应该追求适度和平衡。中窾就是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 成语结构
    中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中”表示中间,第二个字“窾”表示不很好也不很坏。
  • 例句
    1. 他的品德中窾,既不是个好人,也不是个坏人。2. 这个学生的成绩中窾,不算很好,但也不差。
  •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中窾这个成语,你可以将其拆分成两个部分,“中”和“窾”。你可以把“中”想象成一个人站在两个极端之间,而“窾”则表示中间的状态。这样,你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记忆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窾这个成语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以及其他相关的成语,如“中庸”、“中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品德中窾,既不是个好人,也不是个坏人。2. 初中生:这个学生的成绩中窾,不算很好,但也不差。3. 高中生:他的演讲水平中窾,有待进一步提高。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质量中窾,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进。5. 成年人:她的领导能力中窾,还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