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家园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知青家园 - 简介

    “知青家园”是由经历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部分中国老知青创办,意在交流和回忆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知青家园 - 创办过程

    1968年插队知青合影

    “知青家园”的主要创办人叫刘建生,1949年出生,1968年下乡到河南郏县,作为河南省第一批下乡知青,他对那个年代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5年,为给知青提供一个沟通平台,他创办了《知青》杂志。

    2006年,刘建生参加过首届河南省知青文艺汇演后,见到了很多同年代的知青,青春岁月让人久久难以释怀。他无法掩饰激动的心情,开始精心打算,要为大家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活动平台——“知青之家”。

    2010年5月,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刘建生在华山路租了间15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筹资近万元把屋子按照20世纪60年代的样子装饰一番,摆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品,一个“知青家园”就这样建成了。

    知青家园 - 文化物品

    1967年18中的学生证

    “知青之家”里最显眼的就是那张1963年的小学“学业及操行成绩表”和1967年的高中学生证。

    现在,刘建生特意把这张珍贵的“学业及操行成绩表”复制了一份让大家参观。原版的,锁在了抽屉里。

    知青家园 - 成员

    截止到2010年9月,经常来“知青家园”参加活动聚会的人已经有50多个,他(她)们一起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 基本含义
    知青家园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插队劳动的地方,也用来形容一个温馨、安定的家园。
  • 详细解释
    知青家园是由“知青”和“家园”两部分组成的成语。知青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年轻的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插队劳动的人群。家园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安定、温馨和归属感。知青家园的含义是指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劳动期间,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团结,创造出一个温馨、安定的家园。
  • 使用场景
    知青家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困境中共同努力,创造出温馨、安定的生活环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或社区。
  • 故事起源
    知青家园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许多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插队劳动。他们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困难,但他们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团结,创造出一个温馨、安定的家园。知青家园成为了他们对艰苦岁月的回忆和对团结奋斗的象征。
  • 成语结构
    知青家园由两个词组成,其中“知青”是名词,指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派往农村插队劳动的知识青年;“家园”是名词,指代一个人或一群人居住的地方。
  • 例句
    1.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出了一个温馨的知青家园。2. 在农村插队劳动期间,我们把每一个小屋都装扮得温馨而舒适,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知青家园。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知青”和“家园”这两个词进行联想记忆。想象一群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劳动期间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温馨、安定的家园。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知识,深入了解知青们的生活和经历。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者观看相关的纪录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像一个知青家园,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学习,互相帮助。2. 初中生:知青家园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象征,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3. 高中生:知青家园是那个时期的青年们团结奋斗的象征,他们通过共同的努力,创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