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
zhōng fú
  • 拼 音:zhōng fú
  • 注 音:ㄓㄨㄙ ㄈ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中伏 zhōngfú
    (1)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sometimes lasting twenty days instead of ten)]
    (2)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
    (3) 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 英文翻译

    1.(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sometimes lasting twenty days instead of ten)

  • 详细解释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 《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鬱炎气升。”参见“ 三伏 ”。

  • 基本含义
    中伏指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天气特别炎热,人们容易中暑。
  • 详细解释
    中伏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时段,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连续十天,天气特别炎热,人们容易中暑。这个时段也被称为“暑天”或“暑期”。
  • 使用场景
    中伏一般用来形容非常炎热的天气,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
  • 故事起源
    中伏这个词语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气候变化来划分时间段。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容易中暑,所以称为中伏。
  • 成语结构
    中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中意为“中间”,伏意为“伏天的时间段”。
  • 例句
    1. 夏季中伏的天气非常炎热,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2. 中伏期间,人们多喝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外出。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中伏这个词语。可以想象夏季的太阳高挂在天空中,人们在炎热的天气下伏在地上避暑,从而记住中伏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伏的天气特点、预防中暑的方法,以及中国传统节气和农耕文化等相关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夏天的中伏,我们要多喝水,不要在太阳下玩耍。2. 初中生:中伏期间,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3. 高中生:中伏时节,阳光炙热,人们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