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推荐词语
• 内线
• 内闲
• 内纤
• 内阋
• 内吸剂
• 内务
• 内侮
• 内庑
词语造句
• 赴水造句
• 赴官造句
• 赴救造句
• 赴告造句
• 赴战造句
• 赴约造句
• 赴义造句
• 赴宴造句
查词语
搜索
热门搜索:
诞罔不经
诞罔
诞瓦
诞叹
诞谈
诞肆
诞説
诞说
诞授
诞受
致诘
zhì jié
拼 音:
zhì jié
注 音:
ㄓㄧˋ ㄐㄧㄝ ˊ
繁体字:
基本解释
究问;推究。《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后汉书·袁安传论》:“虽有不类,未可致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或有此理,未可致詰。”
基本含义
质问、追问
详细解释
致诘是一个动词短语,意为质问或追问某人。通常用于表示对某人的行为、言论或观点提出质疑,并要求对方给出明确的解释或回答。致诘的语气通常较为严厉和直接。
使用场景
致诘常用于正式的辩论、讨论、调查或审问场合。它可以用于质疑某人的观点、行为、动机或态度,并迫使对方给出合理的解释或回答。此外,致诘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质问一个人为什么迟到或为什么没有完成工作。
故事起源
致诘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左传》一书。在《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公叔文子的人对鲁国君主进行了一次严厉的质问。公叔文子通过致诘,揭露了君主的虚伪和不诚实。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用为“致诘”的典故。
成语结构
致诘由两个汉字组成,致意为引导、导致,诘意为质问、追问。
例句
1. 他对这个决定提出了致诘,要求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2. 律师在庭上对证人进行了严厉的致诘,试图揭露真相。3. 老师致诘学生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要求他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致诘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举起手中的问号,向别人提出质疑的问题,表示进行致诘的意思。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用法和故事,可以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书籍或参考在线资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致诘小明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2. 初中生:警察对嫌疑人进行了严厉的致诘,试图找出真相。3. 高中生:辩论队成员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致诘,展示了自己的辩论技巧。4. 大学生:学生会代表在会议上致诘学校领导,要求解释为什么学费涨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