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提出申请,经过北大同意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并经过本人同意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候选人,直接进入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并可在通过后获得30分降分录取资格。

  • 详细解释


     简介

    2009年的高考招生尚未结束,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为2010年的招生备战了。北京大学正在酝酿2010年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部分地区启用“校长推荐制”。

    据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介绍,北大自主招生有两个新思路:一是院系夏令营活动,由北大部分院系举办,提前考察一批对特定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二是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

    据了解,由校长个人名义推荐的学生,将可免试直接成为北大自主招生候选人,推荐名单将公示。按照常规,考生需经过笔试、面试,成绩合格才能成为自主招生候选人。2010年北大招生过程中,校长推荐制将在北京、广东、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陕西、天津、新疆、浙江、重庆13个省区进行。

    对于有学生表示校长推荐很可能出现造假的疑问,北大招办表示,北大将尽力创立一套合理的校长推荐制。

    质疑

    校长对学生了解吗?

    一些校长位居官位而疏于学教一线,他是否具备推荐优秀学生的能力?另外,校长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看学生成绩,品行情况多要听教师介绍。那么谁能保证该生班主任的公平公正?某些学校班主任对学生的保送资格拥有决定权,导致许多家长给班主任送礼。校长实名制,但班主任会实名吗?

    谁能保障校长的公正性?

    校长会不会拿着推荐权媚权或媚钱?这个环节若处理不好,那么这个推荐权正好给部分正企图或已经习惯出卖本该公平的教育权,以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校长们,提供一个寻租机会。

    推荐标准何在?

    即便中学校长们公正无私,但推荐标准何在?是依据高考分数还是依据师生口碑,抑或依据校长喜好?另外,推荐程序和推荐名额究竟如何形成?是不是每个中学校长都有推荐权?推荐权怎样较公平地分配给各校长,而一个中学校长又有权推荐几人?这些问题都相当棘手的。

    观点

    赞:是本好经

    教育的公平应该体现在让每个有才能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对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简单地求平均,简单地一刀切。“校长推荐”尽管没有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但是,至少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

    有网友指出,历来高考在于一个“考”字,自主招生也是考。如果能够有效推荐,解决“一考定终身”,校长推荐是个好主意,只要不被“歪嘴和尚”把好经给念歪了。北大应当出台把关政策,让校长不该随便推荐,堵住权钱交易之路。[1][2]

    忧:且莫一时脑热过度

    有网友指出,校长推荐机制理论可行,但操作管理及监督不到位,可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类似的实例太多了,且莫一时脑热过度。同时,也有网友提出,校长推荐学生时可能为了避免社会上产生质疑因而回到按分数推荐的老路上(事实上,2010年首次实行校长推荐的过程中,各地公示的获得推荐的学生多为成绩处于学校前列的学生),这将使得校长推荐有可能从原先推荐有专长的学生蜕变为北大变相提前锁定优秀生源的途径。

    新式的“校长推荐制”利益几何尚无可知,弊端多少却似乎显而易见。例如有学生就认为,校长推荐很可能造假。校长造假,校长为什么造假?为压力,为私利,还是为了别的?既然可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在没有创立一套合理的校长推荐制之前而轻言校长推荐制,并明确把某个地方作为试验点,最可能伤害到的可能就是一方考生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更将适得其反。

    根据新浪网上的调查,截止到2009年11月26日12时,52.1%的网友认为,实名推荐制“仍然拼分数,没有产生实际推动作用”。51.2%的网友认为,实名推荐应当推荐“一定标准上的偏才”。而后一点,恰恰是目前实名推荐没有做到的。

    信息

    2009年9月7日北大招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校长推荐制”将不仅仅只限于示范高中。这意味着明年自主招生时,全市高中校长都有机会向北大推荐优秀毕业生。校长推荐只是“入门”,得到推荐的学生是否可以享受录取优惠,还需通过北大专家的考核。“校长推荐制”仅仅是北大明年自主招生的一种尝试,并非所有自主招生名额都通过校长推荐。北大有关负责人透露,“校长推荐制”实施以后,每年的录取名额预计只占当年自主招生推荐人选的1%。为确保公平公正,北大不仅将公示参与推荐的校长和被推荐学生的信息,还将建立“黑名单”,曝光不诚信校长。北大的招生政策和录取方式包括高考、保送生、外语类专业招生、自主选拔录取等多种方式,2009年的3300多名本科新生中,经过面试的学生占40%至50%,新生中有20%的学生在录取时使用了加分。

    获得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中学名单

    地区 中学 校长姓名 推荐名额 北京 北京人大附中 刘彭芝 5 北京 北京四中 刘长铭 5 北京 北京师大二附中 曹保义 1-3 北京 北京北大附中 生玉海 1-3 广东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 吴颖民 1-3 广东 广东深圳中学 王铮 1-3 河南 河南省实验中学 王学进 1-3 河南 河南郑州一中 朱丹 1-3 黑龙江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 赵文祥 5 黑龙江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 符景海 1-3 黑龙江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 宁德忠 1-3 湖北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张真 1-3 湖北 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 李鸿朗 1 湖北 湖北武汉二中 董汉利 1 湖南 湖南长沙长郡中学 卢鸿鸣 1 湖南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 刘维朝 1 湖南 湖南长沙市一中 赵雅茜 1 湖南 湖南师大附中 常力源 1 吉林 吉林东北师大附中 李桢 5 江苏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 沈茂德 1 江苏 江苏省泰州中学 将建华 1 江苏 江苏省苏州中学 张昕 1 江苏 江苏省启东中学 王生 1 江苏 江苏南通中学 姚天勇 1 江苏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 董正璟 1 江苏

  • 基本含义
    指在选拔人才时,中学校长以实名制方式推荐学生,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正与公平。
  • 详细解释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指中学校长在选拔人才时,以实名制方式推荐学生。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与公平,避免不正当的干预和偏袒。通过实名推荐制,校长将自己的声誉和信誉作为保证,推荐具备优秀品质和潜力的学生参加选拔,以提高选拔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 使用场景
    该成语主要用于描述中学校长在选拔人才时采取实名推荐制的情况。可以用于教育领域的讨论、学术研究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中学教育的传统。在古代,中学校长担负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确保选拔的公正与公平,校长采取了实名推荐制,以自己的声誉和信誉作为保证。这种制度在中国的中学教育中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 成语结构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个由五个词语组成的成语,每个词语都有其独立的含义,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
  • 例句
    1. 根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选拔的学生都经过了严格的评估和筛选。2. 这所学校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确保了选拔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记忆这个成语:1. 将每个词语的含义和发音逐个记忆,然后再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成语。2. 将成语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中学校长在选拔人才时采用实名推荐制的场景,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相关知识,可以深入研究中国的中学教育体制以及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校的校长实行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一定很优秀。2. 初中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可以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和透明,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3. 高中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我们的升学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努力得到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