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笏看山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zhǔ hù kàn shān ㄓㄨˇ ㄏㄨˋ ㄎㄢˋ ㄕㄢ

    拄笏看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 作 桓车骑 参军。 桓 谓 王 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按,手版,即笏。后以“拄笏看山”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貌。 宋 陈与义 《漫郎》诗:“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亦作“ 拄笏西山 ”。 金 元好问 《西山楼为王仲理赋》诗之二:“拄笏 西山 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亦省作“ 拄笏 ”。 宋 刘过 《题凤凰台》诗:“时事不言惟拄笏,书生无用且衔杯。”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拄笏当此时,未觉功名大。”

  • 基本含义
    用手杖拄着拐杖,登高远望。
  • 详细解释
    拄笏是古代官员出巡时所用的拐杖,有时也用来作为仪仗的标志。拄笏看山形容在高处远望,以便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 使用场景
    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登高远眺,观察周围的景色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用来比喻思考问题时需要换个角度或者从更高的层面来思考。
  • 故事起源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一位官员在巡视时,登上了一座高山。他拄着拐杖,远眺山脉,发现山上有一座矿山。他随即派人调查并开发了这座矿山,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因此,后来人们就用“拄笏看山”来形容在高处远望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以及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 成语结构
    拄笏看山是一个由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组成的成语。
  • 例句
    1. 他站在山顶,拄笏看山,心情愉悦。2.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拄笏看山,换个角度思考。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拄着拐杖登高远望的形象,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可以将“拄笏看山”与“拓宽视野”这个词组联系起来,因为拄笏看山正是为了拓宽视野。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登高远望相关的成语,例如“高瞻远瞩”、“登峰造极”等,以扩展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爬上了山顶,拄着拐杖,拄笏看山,看到了很美的风景。2. 初中生: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拄笏看山,寻找解决的方法。3. 高中生:在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拄笏看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获得更深入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