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zhú zhī
  • 拼 音:zhú zhī
  • 注 音:ㄓㄨˊ ㄓ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刘沧 《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
    (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 巴渝 (今 四川 东部)一带民歌, 唐 诗人 刘禹锡 据以改作新词,歌咏 三峡 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诗:“盪桨 巴 童歌《竹枝》,连檣估客吹 羌 笛。” 宋 范成大 《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麴米新篘但有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 金陵 纪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疎树几行。不与行人綰离别,赋成 谢 女雪飞香。’”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
    (3).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 基本含义
    指某人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坚强的品质和乐观的态度。
  • 详细解释
    竹枝是由竹子和枝组成的,虽然它们都是脆弱的,但竹枝却能够在风雨中保持坚韧和柔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乐观、坚强的品质。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竹枝漂在水上,虽有波涛汹涌,竹枝却不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竹枝虽然在水上漂浮,但它却能够保持坚韧和不倒的品质,这象征着一个人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乐观和坚强。
  • 成语结构
    主语 + 竹枝
  • 例句
    1. 在经济危机中,他展现出了真正的竹枝精神。2. 她的坚韧和乐观让她成为团队中的竹枝。
  • 记忆技巧
    可以将竹子和枝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想象竹枝在风雨中保持坚韧和柔韧的形象,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有关竹子的知识,如竹子的生长环境、用途等,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记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竹枝一样坚强,不怕困难。2. 初中生:在考试中遇到困难时,我要保持竹枝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3. 高中生:面对人生的挑战,我要展现出竹枝般的坚强和乐观。4. 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我要拥有竹枝精神,克服困难,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