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
xū wú
  • 拼 音:xū wú
  • 注 音:ㄒㄩ 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虚无 xūwú
    (1) [nothingness,nihility]∶荒诞无稽
    (2) [sky]∶天空
    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

  • 英文翻译

    1.nihility; nothingness

  • 详细解释

    亦作“虚无”。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见“ 虚无 ”。

  • 基本含义
    没有实际内容或意义的空虚状态。
  • 详细解释
    虚无是指没有实质性内容或意义的状态。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概念的不存在或无法捉摸的特性。
  • 使用场景
    虚无常常用来形容抽象的事物,如虚无缥缈、虚无飘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感觉或状态,如虚无感、虚无落寞。在文学作品中,虚无也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空虚或迷茫。
  • 故事起源
    虚无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其中描述了庄子和他的弟子齐物论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庄子提出了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皆为虚无,人们应当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 成语结构
    虚无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别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承诺只是一纸虚无的空头支票。2. 她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虚无缥缈。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虚无与无形无物联系起来,想象一片空旷的天空中什么都没有,就是虚无的状态。
  • 延伸学习
    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入探讨虚无的意义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到了一只虚无缥缈的彩虹。2. 初中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虚无的。3. 高中生:他的努力最终化为了虚无。4. 大学生:面对现实,她感到了一种虚无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