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修
zuǎn xiū
  • 拼 音:zuǎn xiū
  • 注 音:ㄗㄨㄢˇ ㄒㄧ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整治。《国语·周语上》:“纂修其绪。”《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 孝宣 承统,纂修洪业。”
    (2).编辑修撰。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初 蕃 既纂修父书,咨於先执 李习之 ,请文为领袖,许而未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国初明史总裁》:“国初 顺治 二年,曾奉旨纂修《明史》。”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当然, 乾隆 皇帝修《四库全书》有其政治上的目的,经过这一次纂修, 中国 文化遭到了一次浩劫。”
    (3).修葺。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纂修堂宇,未就而没。”
    (4). 清 代职官名。为国史馆属官。《清史稿·职官志二》:“国史馆总裁,掌修国史……总纂, 满洲 四人, 蒙古 二人, 汉 六人。纂修、协修,无定员。”

  • 英文翻译

    1.compile; edit; prepare

  • 基本含义
    修订、编辑
  • 详细解释
    纂修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纂指修订、编辑,修指修整、整理。纂修的含义是指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修订、整理、编辑的工作。它强调了修订文献的重要性,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使用场景
    纂修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对古籍、文献、史书等进行修订、整理的工作。它可以用来形容学者、研究者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整理的工作。此外,它也可以用来比喻对事物进行修整、整理、调整的工作。
  • 故事起源
    纂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文是“纂续书籍,修古文书”。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的皇帝常常命令学者修订古籍、编纂历史书籍,以确保历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成语结构
    纂修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纂为动词,修为宾语。纂修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 例句
    1. 这本书是经过多位学者的纂修,内容非常准确。2. 他花了几年时间纂修这部史书,使其更加完整。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纂修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修订古籍的学者,手持毛笔在古籍上修修补补,进行纂修的工作。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纂修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历史书籍的修订和整理方法。你还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的纂修工作,如《古文观止》、《四库全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纂修了我们班的作业本,使其更加整洁美观。2. 初中生:历史学家花费了很多时间纂修这本古代文献,以便研究历史。3. 高中生:他们纂修了这本古籍,使其内容更加准确,便于后人研究。4. 大学生:我正在进行我的毕业论文纂修工作,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完整性。5. 成年人:这家出版社专门负责纂修古籍,使其重新面世,让更多人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