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
zhōng děng
  • 拼 音:zhōng děng
  • 注 音:ㄓㄨㄙ ㄉㄥ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中等 zhōngděng
    [medium;middling;moderate] 在数量、质量、位置或程度之中间的
    中等距离

  • 近义词

    平平、平淡

  • 英文翻译

    1.(等级介于上下之间的) secondary
    2.(不高不低; 不大不小的) medium; moderate; middling

  • 详细解释

    (1).介于上等与下等或高等与初等之间的等级。《周礼·秋官·司仪》:“公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下等。”《宋史·食货志上三》:“别遣官经画市糴,中等户以下免之。”《镜花缘》第十一回:“此地向来买卖都是大市中等银色。今老兄既将上等银子付我,自应将色扣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2).形容(身材)不高不矮。 理由 《中年颂》:“她生得中等身材,体态轻盈。”

  • 基本含义
    指处事、做人时遵循中庸之道,不偏激、不偏颇,保持平衡、稳定的态度。
  • 详细解释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在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心态等方面追求平衡和稳定。成语中的“中庸”指的是中间,不偏向任何一方,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这个成语提倡人们在处理问题和与他人相处时,要保持中立、稳定、公正的态度。
  • 使用场景
    中庸之道常用于描述某人的行为态度,表示他能够保持冷静、公正和稳定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教育引导,告诉人们要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追求平衡和稳定。
  • 故事起源
    中庸之道最早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中庸之道,天下一家。”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思所说,意思是中庸之道是适合天下人的共同准则。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成成语“中庸之道”,用来形容人们应该在处事、做人时保持中立、稳定的态度。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三个词组成:中、庸、之和道。
  • 例句
    1. 他在处理纠纷时总是能够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2. 在公司的管理中,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员工。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忆“中庸之道”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起源来帮助记忆。可以将“中庸之道”理解为“中间的庸常之道”,即不偏激、不偏颇的道路。同时,可以将孔子的学说和《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与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教育理念,了解更多关于中庸之道的内容和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在学习和玩耍之间找到中庸之道,既要努力学习,也要适当放松。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在管理同学时保持中庸之道,公正对待每个人。3. 高中生:面对升学的压力,我们要找到中庸之道,既要努力学习,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4. 大学生:在社交中,我们要懂得中庸之道,不偏激、不偏颇地对待他人的观点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