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妈的战歌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虎妈妈的战歌》-图书概述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妈的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虎妈妈的战歌》-内容简介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虎妈妈的战歌》-编辑推荐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作者蔡美儿系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其家庭成员分别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尚未出版就引发激烈竞价大战的成功家教案例传记,在拥有最先进教育经验的国度:美国、英国、丹麦、意大利,《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都以最大的关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权引进。现在的爸妈们困惑于: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西方家长认为,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个性;东方家长则认为,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尽早为未来作打算、培养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两种理念都有各自的土壤,然而,蔡美儿用自己的故事则告诉中国父母,以正确积极的东方式教育,辅以适当的技巧和坚定的信念,东方式教育在西方土壤也能开出成功的花朵,让西方人为之钦佩。

    《虎妈妈的战歌》-作者简介

    蔡美儿 (Amy Chua) 1962年(虎年)生于伊利诺州香槟(Champaign),八岁时搬到柏克莱。

    1984年以极优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

    1987年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校时是《哈佛法律评论》主编。

    曾供职于华尔街,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蔡美儿的祖辈是中国福建人,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乘船前往菲律宾,寻求更多的机会。蔡美儿的奶奶精明能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做塑料制品的卖卖,主要为强生公司生产塑料容器,赚了一大笔钱。从此家族开始变得富裕。蔡美儿父亲是蔡少棠(Leon M. Chua),颇有数学天分,厌恶家族中的商业环境,反抗家人为他作出的人生安排吗,努力前往美国开拓人生,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1964年与蔡美儿的母亲结婚,目前他是柏克莱加大电机系教授,被称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

    蔡美儿是家中四姊妹的老大,其中二妹蔡美文获得哈佛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教斯坦福大学,近年查出患白血病正在积极治疗。

    蔡美儿嫁给耶鲁法学院授Jed Rubenfeld(美国犹太裔),目前住在康州纽黑文,生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索菲娅(中文名:蔡思慧)现年18岁,学习钢琴并卓有成就。

    小女儿路易莎(中文名:蔡思珊)14岁,自幼学习小提琴,后来兴趣转向网球,显露一定的天赋。

    两位女儿都曾参加多项音乐比赛并获得奖项,得到众多名师指导,被传为“音乐神童”。

    蔡美儿以自己的育儿经验写有一本书自传体性质的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英文版本同步全球发行销售。

    中文版译名《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又名《虎妈战歌》或《虎妈妈的战歌》,由中信出版社于2011年1月份出版。此书在亚马逊上市首日非虚构类排名第1名。《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CCTV、新华网等中外媒体相继报道转载。

    书中的教育观点涉及到了“圈养”和“放养”孩子的讨论,蔡美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了其中的苦与乐,失与得。其中有关严格要求女儿学习音乐的内容,引发西方的热烈讨论与关注。然而西方媒体更多是管中窥豹,没有认识到蔡美儿这本自传性书籍的良苦用心,没有注意到在书本的后半部分中她所作的深刻反思与适当改变。总之,这本书已经引起了中西方关于教育的再一次议论热潮。

    《虎妈妈的战歌》-图书目录

    译者序 “中国式妈妈”→ “美国式成功”

    第一部分

    1 中国妈妈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2 索菲娅

    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

    3 路易莎

    叫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儿就是这样一个“长着天使面孔的野丫头”。

    4 蔡氏家族

    展开我们的“美国梦”——父亲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我们三个姐妹也相继走进哈佛法学院、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捧回硕士和博士学位……

    5 一代不如一代?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我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原因。因为弹钢琴、拉小提琴不会让人在溺爱中走向堕落、懒惰和粗鲁。

    6 良性循环

    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父母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7 “虎”运当头

    我在哈佛法学院成绩优异,是因为我近乎神经病般的努力。我的文章甚至发表在竞争激烈的《哈佛法律评论》上。正是在那儿,我撞见了我未来的丈夫杰德——我当时的责任编辑。

    8 露露的乐器

    露露对音乐有着近乎完美的感受力。然而不幸的是,她讨厌训练,练习时经常走神——不是议论窗外的鸟儿,就是……

    9 小提琴

    小提琴一到了露露手里,就显示出它与露露似乎有着八辈子的缘分。然而,督促她练琴却常常令我们母女俩像丛林中的老虎和野猪般“血战一场”。

    10 牙印和泡泡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索菲娅在台上演奏。小小的她看起来是那么瘦弱,但却在庞大的钢琴前奋力地表现莫扎特的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的心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痛……

    11 小白驴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12 华彩段

    如果露露心情好、精力集中,她就能够抓住滑动于指尖的这个小精灵;如果她情绪不佳、心烦意乱,华彩段就会不“华彩”。最糟糕的是,我从来就无法控制她的心情。

    第二部分

    13 可可

    咱家有一条不会遛弯,出门就狂奔的萨摩耶德犬。

    14 敦、雅典、巴塞罗纳和孟买

    我们非常喜欢带着孩子去旅行。在大女儿12岁、小女儿9岁那年,她们就已经把自己天真烂漫的脚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岛屿。

    15 波波

    我的西方婆婆坚信,孩子们的童年就应该是一幅用顺其自然的随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好奇的发现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泼墨挥就的美丽画卷,而我从来不会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开心秀”。

    16 生日卡

    作为一位中国妈妈,我只做正确的事,并不在乎怎样讨孩子们喜欢。

    17 “大篷车”奔向肖托夸

    为了带露露拜见一位世界顶尖的小提琴老师,我们倾巢出动,驾车9个小时,带着花大价钱请来的辅导老师及其男友、受伤后拄着双拐的索菲娅,还有我们的狗……

    18 深水潭

    杰德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我和露露前一分钟还扯着大嗓门儿朝死里地相互威胁,而后一分钟就见我们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琴聊书,笑声不断。

    19 梦想的舞步

    杨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拢成杯状、拱成帐篷之形,那些琴键似乎变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着他们发出美妙的声音。而他的手指既刚劲有力又柔美优雅,就像芭蕾舞演员修长美丽的腿。

    20 卡内基音乐圣殿

    中国人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过西方人。作为母亲,我就是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轻松一下。我知道,那些我们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

    21 首演和试音

    从练习的准备到登台演出,为观众表演就像是在为他们“献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让你感到有一点轻飘飘的。这首曲子把欢乐带给观众,而与你朝夕相伴、耳鬓厮磨的音乐,就不再仅仅属于你。

    22 走红布达佩斯

    热情豪放、慷慨宽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场起立,把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这对美国的“音乐神童小姐妹”。可他们哪里知道,演出前的排练却是如此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

    23 普希金

    它喜欢将自己的肚子紧贴在冰凉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仿佛有人将它从半空中扔下来,它就这样俯身朝下、四肢张开,像个短胳膊短腿儿的“大”字,毫不走样地“吧唧”一声降落到地面上!

    24 秀发DIY

    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头发!而刚刚被她DIY的头发,有一边参差不齐地挂在下巴旁,另一边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现出难看的锯齿状……

    25 光鲜与黑暗

    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欢度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光鲜无比。3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电话,得知她被诊断出患有一种致命的白血病!

    26 青春期反叛

    我为杰德的50大寿张罗了生日聚会,露露断然拒绝为父亲写贺词。我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威胁她、贿赂她、启发她、羞辱她,答应在写作时帮她出谋划策,向她发出最后通牒……结果,我的努力却一败涂地!

    27 向白血病宣战

    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坚持要为孩子们洗衣服,一洗就是满满两大筐。当她仔仔细细地叠好儿子的衬衫、抚平女儿的围嘴和连裤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28 一袋大米

    家里一片狼藉。只见一个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料袋满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风雨中狂吠。就在那个时候,索菲娅一脸郁闷地走进厨房,手里还拿着一把笤帚……

    29 穿过绝望的迷雾

    美文的第一个化疗疗程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法苏醒的噩梦,第二个疗程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可是现在,极为残酷的是我听不到来自她的消息,而时间却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

    30 《希伯来旋律》

    “我不会在我的成年礼上演奏!我讨厌小提琴,我不拉了,放弃了!”露露在家里尖声叫喊的分贝高得无法测量……

    31 红场

    莫斯科咖啡馆,“鱼子酱风波”陡起。我冲出咖啡馆拼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个疯狂的46岁的女人,脚蹬一双凉鞋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在飞跑、在哭泣……

    32 象征

    小提琴象征着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对露露来说,小提琴却携带着“压抑”,她把这种“压抑”也传给了我。

    33 向“西”走

    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够去打网球,露露决定辞去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这个决定让我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34 故事的结局

    在为大法官们演奏的宴会中,索菲娅的钢琴曲技惊四座;网球场上,教练盛赞露露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英媒评价

    中国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对《虎妈战歌》的书评,题目就有意无意地把东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场内《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不过,这并非美媒第一次为了中国教育而紧张。2010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学生取得了所有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这让美国坐不住了。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讨论升级

    教育上升到经济

    《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

    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糟糕得出奇,经济增长2.6%,失业率却能高到9%;而中国却有10%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500多亿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育也如此。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德国媒体也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奇迹日益受到关注,不是美国害怕中国崛起,这场争论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总结称,现在美国流行着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恐慌故事”,文章奉劝美国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的比较上升到国与国的高度并不合适。

    虎妈澄清

    书评断章取义

    随着论战日渐激烈,风口浪尖上的蔡美儿日前澄清,引发论战的书摘是断章取义。蔡美儿强调,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幸福生活。她的书不是父母教育儿女指南,而是她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纽约时报》认为,这其实是她已经招架不住批评,从最初的立场上被迫后退。综合

    反应

    中国妈妈 担心“被代表”

    不过虎妈的言论并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的确,在中国大陆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野蛮王国”里,很多妈妈却根本不买蔡美儿的账。

    反思

    教育子女 应中西合璧

    针对美国媒体一窝蜂似的指责,《新闻周刊》则着力安抚着美国母亲们,报道称,即便虎妈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分数高,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更强大、国民更有创造性、社会更胜一筹。中国出不了比尔盖茨,而且,如果有条件,虎妈们还是会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哈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而陈凯认为真正正确的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 基本含义
    形容母亲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其教育严厉的行为。
  • 详细解释
    虎妈妈的战歌源自于美国作家艾米·切乌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书中描述了一位华裔美国母亲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的故事。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母亲严格要求子女的教育方式。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母亲对孩子要求严格,对其教育严厉的情况。可以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场景中。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是来自于艾米·切乌的《虎妈战歌》一书,该书于2011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书中描述了作者作为华裔美国母亲对子女进行严格教育的经历和观点。
  • 成语结构
    虎妈妈的战歌是由“虎妈妈”和“战歌”两个词语组成的。其中,“虎妈妈”指代严格要求子女的母亲,“战歌”则代表严厉的教育方式。
  • 例句
    1. 她是个虎妈妈,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2. 这位虎妈妈的战歌让孩子们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虎妈妈的战歌”与严格教育、严厉要求等词语联系起来,通过联想记忆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虎妈战歌》一书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教育观点和争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妈妈是个虎妈妈,她总是要求我完成所有的作业。2. 初中生:虎妈妈的战歌让我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取得了好成绩。3. 高中生:我不喜欢虎妈妈的战歌,觉得太过严格了,希望能有更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