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改造和革新。这种改造和革新,可以除去事物中陈旧的方面,发展壮大新的方面,遏制和克服消极因素,保留和注人积极因素,促使事物的发展和完善。古往今来,人们对不同领域的改革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诸如: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等等。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基本原则为限度;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主体,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政治改革是渐进的过程,受到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到达质变的实质;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更不同于政治改良,它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对现有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不同。政治革命常常是对现存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彻底改造和根本变革。而政治改革则是在保存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前提下对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进行的自我调整、完善和革新,它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改造和根本变革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而是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政治革命常常是由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确立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进行根本性的质变,代之以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而政治改革则是统治阶级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一部分内部力量对自己建立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
2.政治改革是介于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政治改革、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改革、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反映社会进化和变革的同一系列的三个概念。从三者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它们都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动力,但是这三种推动力的大小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也不完全相同。政治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政治领域、政治体系中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进行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没有根本性的质变。政治革命是对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根本的彻底的变革,是新旧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更替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政治改革则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变革,它在引起较大的量变时,也引起部分的或局部的质变,它类似政治改良又不同于政治改良,它类似政治革命又不同于政治革命。
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所变革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高。它不仅有较大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着部分的质变。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没有政治革命那样激烈、深人和彻底,没有形成整个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根本性的质变。鉴于 政治改革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
当然,我们不能把改革简单地等同于革命,也不能把政治改革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革命。实际上,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它有五个主要特征。
1.政治改革以统治阶级中主张改革的领导集团为主体。
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对现存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的改造和革新。在统治阶级内部,常常存在着守旧和革新两种势力。守旧派反对和阻止改革,革新派领导和推动改革。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改革常常是由力主改革的皇帝(君主)和丞相(大臣)们领导进行的。如古希腊的梭伦,古罗马的戴克里先,俄国的彼得一世,中国的商鞅、王安石等等。这些人思想开明,富有远见,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利弊有着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能从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改革的主张,拟订改革的计划,制定改革的措施,积极地领导和推动改革。为了改革的成功,他们常常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反对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他们既是改革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改革的执行者、推动者和捍卫者。他们和拥护改革的人们构成改革的主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政治主体,主要是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改革而言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改革的主体。
2.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存的统治为目的。由于政治改革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与政治革命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不同,所以,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与政治革命的直接目的也会有所不同。政治革命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往往是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者,他们进行政治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翻现存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实现新旧政权的更替,实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更替,以此来根本改变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而政治改革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主张改革的领导集团,他们的直接目的不是推翻现存的政治统治,而是通过改革这个途径健全和完善现存的政治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现存的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
3.政治改革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存的基本制度为前提。政治改革虽然也要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必须不以损害其根本利益为前提,否则就要遭到统治阶级的反对和抵制,改革就无法进行,更不能取得成功。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虽然要或多或少地损害甚至牺牲统治阶级的一些既得利益,但损害和牺牲的既得利益只是局部的、次要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根本的。历史证明,不论改革怎么进行,统治阶级从来也不会在涉及到自己统治的根本利益和根本原则上作出让步和牺牲。改革必须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同样,改革也必须以不损害现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为限度。虽然,政治改革要对现存的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改造和革新,但是它只能对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和具体体制进行改革,而不能对基本制度进行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和损害基本制度。从整个政治体系上讲,只能改革其次要部分,而不能否定和损害其主体部分和基本结构。所有这些,既是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征,又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尺度。
4.政治改革操作的难度大。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操作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第一,改革者必须两线作战,即一方面要与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作战,另一方面又要与反对改革,宣扬革命的激进派作战。改革要获得胜利,就必须在多条战线上进行斗争,就必须驾驭各种社会力量。第二,改革是局部的渐进的变革,它一方面要维护现存的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改革和完善现存的制度,既要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彻底变革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因此,改革者必须特别谨慎地选择变革的途径、手段和时机,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失误。第三,改革是全面的,但常常又只能分步进行。所以,改革经常面临着各项改革目标先后次序的抉择,即正确处理改革中的轻重缓急问题。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具备选择能力和分辨能力,必须对改革的发展变化和整个进程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5.政治改革持续的时间长。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是因为:第一,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的积累,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一个较长的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日和月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在历史上,不少政治改革都持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诸如: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公元1698一1725年)持续了27年,中国的商缺变法(公元前359一前338年)持续了2I年,第二,政治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常常需要一定的试验期,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都是一个试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4页)在历史上,改革者们为了避免改革失误或减少改革的损失,往往要经过一些局部的或小型的试验,获得成功后才全面展开,这个调试必然要增加改革的持续时间。第三,政治改革常常采取分步进行的方式。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适应社会和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改革的目标一般都只能分期分批地实现,而不能像政治革命那样搞全面出击。因此,要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就必须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政治改革的作用
1、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政治改革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方式。考察历史上的各次政治改革,每一次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一些社会利益矛盾。诸如: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缓和或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从而缓和了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改革凋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结构,把新生的政治力量纳人到自己的政治权力体系中,从而避免统治阶级与新生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改革,争取到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对现存统治格局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消除了社会利益矛盾,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冲突,从而较好地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成功的政治改革可以避免剧烈的政治革命和剧烈的社会震荡。
2.能够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的又一重大作用是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诸如:通过法律法令的修改,重新界定或确认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益;通过政治组织及有关制度的改革,改变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政府体系的关系;通过行政制度、行政机构的改革,调整各机构、各部门的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手段,完善行政功能;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督;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扩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所有这些改革,能够健全、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3.能够克服政治生活的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地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期,其政治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例如:封建社会的奸臣掌权,派系纷争,横征暴敛和封建特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党派纷争,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和彻情枉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和行贿受贿等等也时有发生。要清除这些弊端,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不仅可以遏制和消除某些弊端,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克服和防止一些弊端的出现和滋生。英国政治家利顿指出:“改革是对滥用权力的纠正”。(伍天冀、杜红卫编译:《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16页,警官司。教育出版社)因此,改革不仅可以遏制特权和纠正权力的滥用,而且可以遏制和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其他弊端,从而促进国家和政府的政治生活正常化。
4.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一样,也是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首先,政治改革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从政治改革的实践来看,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完善政治制度,健全政治体制,消除政治弊端,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环境,从而推动政治的发展。其次,政治改革能够推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改革后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在英语中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政治改革和政治改革决不是一回事,政治改革究其根源,它是在政治革命基础之上的改良,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整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
要想准确地把握政治改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改革的涵义。所谓改革,就是指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按照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扬弃”。“扬弃”既不是抛弃,也不是改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做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数量的变化。而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革。比改良更广泛、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比,不仅有量的变化,也包含了部分质变。但又不像革命那样激烈彻底,不构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根源于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具有不同利益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对比发生变化,进而要求对政治权力关系进行调整;二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产生新的利益,代表这些新的利益要求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要求对原有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改革。从其外部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关系的变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利益矛盾的发展以及政治秩序的变化等,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使政治改革发生。
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集团和政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利益变动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变动状况,制定相应措施,以适应新的力量的对比结构,并通过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治权利关系重新界通过对各阶层政治权利不同程度的认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政治改革往往要落实在政治体系的变动上,因此可表现为政治体系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变革。而政治体系变革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例如,法律法令的修改、政治组织制度的改革、议会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行政制选举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等等,因此,政治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不同于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剧的社会转变,因而政治改革应该在和平的方式下,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而不是为了消灭它。不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这个前提,就不是改革。这里的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是指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任何时代的政治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利益结构、政治制度和政策调整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但绝不会在涉及自己统治的根本基础的问题上作出让步。政治改革是由社会经济和利益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的经济和利益的变化与发展,往往是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方面体现出来的,从而引起经济改革,使经济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社会成员对于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关系要求进行相应地调整,这就使得社会政治关系的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改革,即经济改革常常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当然,先导也不意味着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一定是先进行经济改革,事实上,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又经常是交叉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