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中国式父母 -简介

    中国式父母是指从小到大,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全面包办,让子女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中国式父母”描述了不少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然而这种“以爱为名”的程序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网络上甚至掀起了一轮对“包办人生”的讨伐。

    网友表达不满

    虽然父母们的出发点永远是好的,可是对于被安排的生活,网友表示很难“领情”。借“中国式父母”之机,网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jasily:5岁,爸,我觉得学校这个东西很好玩。7岁,爸,大家都争第一,你也让我争。15岁,爸,我心高气傲学习好。18岁,爸,高考很孤独很痛苦。19岁,爸,青春美好而迷茫。21岁,爸,我们都被教育骗了。

    @张续超:永远都是“我”“我”“我”,想过“你”“你”“你”吗?周末,能让你的孩子轻松一些吗?

    @清恕:中国式父母偷了孩子的心、孩子的脑、孩子的灵。

    @我是秀恩:导致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完全丧失了付出爱的能力,只等别人来奉献。不觉得是好事。

    @风与雷:你为孩子多准备一份,就剥夺孩子获取一份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过好了,这世界才会和谐。你30岁开始,把自己的人生消耗在孩子的一生上,你孩子一生都被你消耗;你的孩子从30岁开始,又开始将TA的子女的一生消耗。恶性循环!你和你的子女,都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家长的无奈

    网友“笨范儿”留言说,“在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浪潮里我只是一滴水,我不想跟着浪潮走,但浪潮推着我不由自主随波逐流。”

    一位家长很无奈地表示,“说实话,我也不想给孩子报班,整天这个班那个班的,那么小的年纪真是折磨他们,我跟儿子这么大的时候,还整天光着屁股在村头的河里摸鱼呢。但人家的孩子都报了,咱也不能不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专家建议

    山东仁和心理咨询中心刘晓明咨询师表示,每一个父母都是“以爱之名”给孩子设计规划好每一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心声。但人生不是只有一百米,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一步两步根本就不是问题。

    教育专家、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则提了几点建议。首先家长放手,不要管的太多、太细,给孩子更多的信任,让孩子自我成长;其次,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不要教条式的教育,孩子的年龄不一样,沟通的方式方法更要注意;最后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快乐。

    深层反思

    如果有父母看了网络上网友对“中国式父母”的讨伐,一定会感到委屈、无奈,甚至是愤怒。很多人心里都会想:父母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孩子好吗?为什么到头来不但得不到孩子的感谢与理解,反而收获的是无尽的埋怨和指责。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式父母”的伟大与高尚,但是在爱的方式和方向上,却出现了偏差,最终产生了连他们自己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以遭到网友们激烈讨伐的“包办人生”为例,父母之所以要包办孩子从上什么样的兴趣班到读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是找什么样的对象这所有的一切,皆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出于父母希望子女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的良好愿望。但是,这种“包办人生”最为致命的弱点就在于,它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了孩子的一生,而完全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感受,完全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可是,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无法包办,也无法安排。在他们少不谙事的时候,可能会顺从父母的包办,按照父母指定的路往前走,但是等他们长大成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势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就势必会和父母的包办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正是网友讨伐“中国式父母”包办人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式父母”所犯的错误,还不仅仅是方向上的错误,在爱的力度上,同样过犹不及。父母对子女有求必应,甚至不惜丧失原则,失去自我,结果就把自己的儿女变成襁褓中长不大的孩子,这里的“长不大”不是指身体,而是指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

    “中国式父母”的缺点在于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他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到头来反而成为子女正常和健康成长的羁绊,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阻碍,这是值得天下父母好好反思的。

  • 基本含义
    中国式父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父母教育方式,强调严格要求、高压力、注重学业成绩的教育方式。
  • 详细解释
    中国式父母是一种严格要求和高期望的父母教育方式,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往往很高,希望他们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成功的人生。他们会对子女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要求他们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常常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自主性。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孩子要求极高、过度干涉孩子生活的父母。它也可以用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
  • 故事起源
    中国式父母这个成语源于中国社会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讨论和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开始思考传统教育方式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国式父母成为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 成语结构
    中国式父母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成语的特定意义。
  • 例句
    1. 他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2. 她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真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相结合,思考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关系和父母教育方式,以及现代社会对教育方式的讨论和变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父母是中国式父母,他们总是要求我学习成绩优秀。2. 初中生:我希望我的父母不要过于严格,不要成为中国式父母。3. 高中生: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的压力很大,但我也明白他们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