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儿童社交敏感症 -简介
“儿童社交敏感症”,是儿童早期受到精神刺激惊吓形成社交逃避心理而反射出的一种极端症状。
表现形式
缺乏信心,口吃,表述不清;躲避他人的视线;脸面发红发热,躯体紧张、僵硬;分泌大量唾液;小便时有人在排尿困难等。儿童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症。目前,有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胆小,害羞,不敢说话,不愿和人交往,但行为举止正常。有这种心理障碍,平时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例如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甚至表情淡漠。
发生原因
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儿童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状。
综合来说,导致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教养不当是造成社交性退缩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了封闭性格,特别是孩子幼年时处于相对封闭环境,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实践而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2.也有的属于气质性社交障碍,生性腼腆、胆小、好独处。
3.有的属于挫折性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有不愉快的经历而致。因为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社交性退缩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问题,使得儿童难于应付各种人际交往而变得自卑和胆怯。
儿童社交敏感症也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准备因素是否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儿童在身体、技能、智力诸方面都达到成熟时,他就能比较独立地进行社交活动,使自己成为家庭、群体和同伴中的积极成员。而社交敏感症却只能使儿童走向相反的一面。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准备因素是否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孩,在同伴中看起来他就像是个幼儿,甚至还成为同伴取笑的对象。由于长得矮小,同伴和父母都还是把他当成小孩,而在他看来这是对他的污辱。这样的儿童往往有一种否定的自我概念,有一种似乎被人抛弃的感觉,并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和倔强劲。相比之下,那些成熟较早的男孩,由于身体发展快,自己感到像个成人了,其他人也把他当大孩子看待,因而感到自信,有较强的独立感,更可能成为受同伴推崇的人。 心理学家马森(P.H.Massen)和琼斯(M.C.Jones)曾对33个男孩作过测验,其中10个是早熟者,17个是晚熟者。结果发现,那些成熟晚的男孩比较多地认为自己受人排挤和支配,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作出很大的努力以求得社会的承认,由于自我感到不安全而引起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早熟者表现出独立、自信,在人与人相处中能扮演大孩子的角色。
危害
社交能力的形成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因素的成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交水平的成熟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技能、智力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社交方面较成熟的儿童,由于适应力强,同伴关系相处得很好,因此常常被成人看作是“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稳重、友好等印象,这些评价和印象提高了儿童的社会地位,满足了他的尊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愿望。
相反,社交方面不成熟的儿童,由于适应力差,同伴关系相处得糟糕,因此常常被成人看作是“不合群”、“孤独”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奇怪的印象,这些评价和印象降低了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各种社交能力,进一步使儿童智力、身体、自信心等变差,甚至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来。
不过最显而易见的便是,由于社交敏感症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问题,使得儿童难于应付各种人际交往而变得自卑和胆怯,一些孩子还因此不愿去幼儿园,不敢去上学,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预防与克服
儿童教育学家认为,要为社交敏感的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社会交际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就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
家庭外部的社交
了解儿童社交能力在其关键阶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对症下药。
6岁后,儿童在社交方面已从依恋家庭发展到依恋同伴。6岁前儿童趋向于父母,同伴友谊频繁多变,6岁后儿童则趋向于同伴,同伴友谊相对说来比较稳定。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中,儿童学会了合作,遵守规则,并把这些规则发展到的同伴游戏中去。由于责任感的发展,使儿童喜欢督促其他同伴;由于自尊心的提高,使儿童学会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这时儿童还常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开始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能作自我批评,并且形成对同伴的敬佩感和同情心,但对同伴的赞许又很敏感,好胜心较强。儿童教育学家认为,要为这类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社会交际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就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敏感症。倘若孩子对社交已有了畏惧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与同伴交往,而不能迁就他,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之后就开始有交往的愿望,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芽。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交往的社会需求了。此时,就要让孩子尽早参与集体生活。如果将孩子及时送入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在孩子对社交已有了畏惧情绪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与同伴交往,广交朋友,认识到“自己很有吸引力”。要让孩子尽早参与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1.断绝不良刺激,为孩子打造良好家庭及社会交往氛围,让他重新恢复自信、乐观的性格。
2.让孩子独自与陌生人交往。先从身边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开始,渐渐向外扩展,让他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3.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是件自然的事情,并以身作则,在与人交往时,诚恳而自然。
4.如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让他自己去解决。
5.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社会交往经历,鼓励他良好而积极的行为。
家庭内部的社交
常与父亲接触的儿童社交能力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永远是合作的伙伴。
母亲往往关心对子女的生活料理,父亲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全面发展。父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二是直接教化。父亲的成功之处应该在于宏观把握子女的成长环境,养成良好性格,与社会相处融洽。
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特征。少年儿童常常有意无意地观察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据海兹曼等人报告:缺乏父爱的少年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美国专家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对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少年常与父亲接触,往往社交能力强,伙伴关系融洽,同时随着父亲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感受多种社会信息,有利于形成一些新的观念,好性格利于孩子在社会上获得尊重、认可以及快乐,这对于远离社交敏感症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