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岛效应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雨岛效应-简介

    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导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对降水的影响问题,国际上存在着不少争论。美国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区设置了稠密的雨量观测网,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持续5年的观测研究,证实了城市及其下风方向确有“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形成原因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解释称,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影响

    美国方面的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中国应用上海地区170多个雨量观测站点的资料,结合天气形势,进行众多个例分析和分类统计,发现上海城市对降水的影响以汛期(5一9月)暴雨比较明显,在上海近3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呈现出清晰的城市雨岛,在非汛期(10月到次年4月)及年平均雨量图上则无此现象。

    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雨岛效应-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而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导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绿地和水体数量的减少,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因此,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减少“城市雨岛效应”的污染,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加以调整,保证绿地在城市中所占有的比例。城市规划法应当对这样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在城市规划中的绿地面积做出明确的要求,并对破坏绿地和城市水体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同时,还需要对各种热源的布局做出合理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法与城市积涝防治的问题。

    城市积涝,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积水。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原因。由于城市某个地方的地势较低,形成城中局部洼地,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在这里囤积不易排出,加上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对这类区域的排水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因此形成一定时间的积水现象。二是人为原因。由于城市建设中不适当地建造建筑物或实施其它工程,导致城市局部地区在雨季由于这些不适当的建筑物和建筑设施的相互作用,形成雨水堆积的现象,加上对这类地区的排水系统规划建设不完善,因此形成一定时间的积涝现象。而解决这样两类问题,同样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应当考虑,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和风环境下,如何分布大型建筑物和各类建筑设施的问题,以避免导致由各种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积涝现象,同时,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设置和分布也应当予以重点考虑。对于这些问题,城市规划法应当有专门的条款予以规定。

  • 基本含义
    指在干旱地区或缺水地区,降雨量较大的地方形成一个“雨岛”,周围地区则相对缺水。比喻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一地富裕而周边贫困的现象。
  • 详细解释
    雨岛效应是一个地理学和气象学的术语,形容在某些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大,而周围地区则相对缺水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山脉和海洋的相交处,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导致降雨量在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这种现象在干旱地区尤为明显,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 使用场景
    雨岛效应常用于描述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特别是指某一地区相对富裕而周边地区相对贫困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
  • 故事起源
    雨岛效应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它是根据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原理命名的。在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导致降雨量不均匀分布,形成了“雨岛效应”这个现象。
  • 成语结构
    雨岛效应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这个城市的经济繁荣,但周边地区却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正是因为存在着雨岛效应。2. 这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而周围地区却因为雨岛效应饱受干旱之苦。
  • 记忆技巧
    可以将“雨岛效应”想象成一座小岛上下着雨的情景,岛上的土地绿意盎然,而周围的大陆却干旱一片。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气候现象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知识,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水涨船高”、“鱼龙混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干旱的沙漠中,有一座雨岛。 2. 初中生:由于雨岛效应,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周边农村却一直缺乏水资源。3. 高中生:我们应该努力打破雨岛效应,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区域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