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筹喜,即筹备结婚的一切事务,女方称筹嫁。吉日选定以后,男女双方都在为婚嫁做准备工作。
男方 购置新娘的衣物,特别要缝制新娘结婚穿的红棉袄、红棉裤、红绣花鞋及红袜等。相传结婚时新娘穿着红衣衫,一是表示喜庆,二是能够避邪。结婚前一、两天,男方家中要布置新房,亦称“铺房”。铺房习俗起源甚早,宋代时就很流行。南宋时,婚前一日,女家派人先来挂帐;铺设房卧。明代时,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陈设于婿之寝室。民国期间,婚前一至二日,女家派人将妆奁等物先送至男家,陈于新房中,其物有箱、桌、粉妆等,富者用被帐,并且于帐外用幔(绸缎制作),上面悬挂各种装饰物,如金纸、粽子、彩缕,房门上悬挂门帘等。
喜期将临,要向至亲、好友送喜讯,特别是娘舅、姑母、姨母、祖母娘家亲戚等,一定要捷足先登,拜请他(她)们喝喜酒。尔后再恭请其他亲友。送喜信时基本不空手,一般用红纸包糕果或糖,告知某月某日喝喜酒。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旧时操办喜事不仅隆重,而且复杂,一般都要各类人员帮办:
一是请大东,也有地区称“大支”,这是经管婚事的总负责人,一切婚礼仪式等,均由其经管和指挥。
二是请帐房先生,帮助书写喜联、家堂,进行室内外布置,喜日为贺礼仪者记礼单、登帐。
三是请全福人。所谓全福人,一般是夫妻双全、子孙满堂的妇女,称全福奶奶,帮助搀新娘,铺新床等,以兆吉祥。
四是请童男子。一般为六、七岁男孩,正日前一夜,洞房内新床铺好后,同新郎一齐睡在新床上。一是新床铺好后忌讳空着(意即空房),为图吉利,必须有人同新郎同睡;二是童男子陪睡,意在早生贵子。这种做法称“睡喜床”或“压新床”。
五是请鼓乐班子。一方面是迎接新人,一方面增强喜庆气氛。
六是雇花轿、请轿夫。旧时结婚大都用轿子抬新娘子。
七是请厨师,帮助办理喜庆酒席,以招待各方宾客。
结婚前一、二天,男方要布置一新,门上贴喜联,内容皆为求吉纳福之言。门前张灯、挂红绫,一派喜气迎门的瑞征。
女方 古代嫁妆称“嫁奁”,即女子出嫁之前由父母置办一部分生活用品给女儿带到男家,因时、因地、因女家经济情况而定。魏晋时娘家只给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物,后来有所发展,一般有嫁衣,床上用品,如被、枕头、梳妆台、箱柜、子孙桶及其它生活用品等。在缝制新被时,要用整根红线缝,中间忌结头,表示一夫到头(老)之意。嫁奁中的子孙桶即马桶,旧时非常重视,子孙桶为红漆马桶,桶中放一包花生、两只鸡蛋和包有云糕片、桂圆、红枣的红纸包等。寓意早生贵子,传宗接代,步步高升,光耀门庭。
旧时还有“摆嫁妆”的习俗,即将陪嫁的嫁妆于迎娶前一日早晨,摆在场院内,供人观瞻。其中嫁妆有:合欢被、对枕、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有的还有木器、竹器、五金器和玻璃器皿及其它生活用品。在准备嫁妆的同时,也和男方一样,向亲友报喜讯,请有关人员帮助操办喜事,特别是请“伴娘”。伴娘亦称“喜娘”、“陪妈”、“喜嫔”,旧称“女嫔相”。作伴娘者必须熟悉婚姻礼仪,闹房中能帮助新娘周旋。也有请与女方相处甚好,又有口才的姑娘作为伴娘。
定“大宾”,这是女方筹嫁中一个重要事项。大宾是送亲中的重要人物,他代表着女方的门第和声望,为了光耀门庭,一般要挑选有地位、有文才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或叔兄、表兄等担任。
旧时,婚日前三至五日,待嫁女子有“扣茶饭”或叫“饿饭”习俗。因为民间婚礼正日,从清晨梳妆、哭嫁,到深夜闹房,新娘一整天不能上厕所。因此,婚前数日,出嫁女子就作防范,减少饮水和饮食,每天只吃含水量少、不易消化的煮鸡蛋。
另外,旧时女子在婚前,还要举行开脸、沐浴、梳头等仪式。开脸,又称“绞面”、“绞脸”、“开面”等,由全福奶奶或女方的姑母或嫂子等女眷,先用香粉在新人的脸上均匀涂扑,然后用合好的彩色丝线撵花,两手拉起线的两端,用牙齿咬住线的中间,三处协调用力,一起一落,一紧一松,绞去新人额前、鬓角的汗毛,??开脸的时间,各不相同,有在婚前三日或一日者;有在婚日下午者;也有在婚后一至二天者。
沐俗,女子婚前沐浴也是婚仪中一俗,这次沐浴只是象征性的,由两位全福人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染红的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用热水从砻筛上将水淋到脚盆内,再用脚盆内的水绞毛巾给新人擦拭,连续三次即成。还有用松子、莲子、瓜子、麦子、枣子煨汤给新人洗浴称“五子汤”,也有请新人喝“五子汤”的,有的将五子装入陪嫁的枕头、被褥或箱柜里,以图吉利,祈愿婚后多子多福。
梳头,又称上头或挽髻,此事也必须由全福人进行。
有的姑娘在出嫁前数日,深居家中,足不出户,不见生人,平日熟人来寻,亦借故避而不见。因民间把姑娘出嫁称“新人”,故将以上的做法称作“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