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正
yǐ zhèng
  • 拼 音:yǐ zhèng
  • 注 音:ㄧˇ ㄓ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谓勾正词句的倒误。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人之情”:“两句传写互易……当乙正。”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毋或弗敬’原作‘毋弗或敬’,乃误倒,今为乙正。”

  • 基本含义
    指人品正直、行为端正。
  • 详细解释
    乙,指第二个字;正,指正确、端正。乙正表示一个人的品德端正,行为正确,不偏离正道。
  • 使用场景
    乙正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端正,通常用于褒奖、表扬或赞美一个人。
  • 故事起源
    乙正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对于利益、命令和仁爱的说法都表示不满意。后来,乙正成为了形容一个人品德端正、行为正确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乙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1.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乙正的人,从不做任何不正当的事情。2. 这位老师教书育人,一直以来都是乙正的楷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乙正”与“第二个字”和“正确”联系起来记忆。乙是第二个字,正表示正确,乙正即为第二个字正确,引申为人品行为端正。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品德端正、行为正确相关的成语,如乙丑、乙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是一个乙正的小朋友,从不欺负别人。2. 小学生:我要向老师学习,做一个乙正的好学生。3.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一直以来都是乙正的榜样。4. 高中生:他的品德乙正,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5.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做到乙正,为社会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