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失信黑名单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报告显示,去年全国质检系统共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53.3亿元,其中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2.8万起。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说,质检部门将把质量问题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和进出口商品作为重点,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开展全国性综合治理。

    5日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透露,国家质检总局将重点推进食品等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加大惩戒力度。今年将会把质量问题多、民众反映强烈的产品作为重点,特别是将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展开全国性综合治理。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5日表示,2011年,质检总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进出口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全年清查出口种植养殖备案场4470家,55家严重违规出口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今年,质检总局将整合质量信用信息包括进出口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重点推进食品、建材、农资以及中小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

    支树平强调,现在的安全形势不是很乐观,所以加大质量安全监管的力度,改变事故多发的现状,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来自质检总局最新统计显示,去年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7.5%,中国产品质量总水平正稳步上升。但支树平也指出,倒过来看,咱们这样一个产品大国12.5不合格会是多大一个绝对数字。去年质监部门查处的10万多起质量违法案件中,食品违法案件达到了2.8万起,严重损害社会消费环境。

    他表示,今年质检部门将会把质量问题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和进出口商品作为重点,特别是将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展开全国性的综合治理。

  • 基本含义
    指因产品质量问题或商业欺诈等行为,被列入失信黑名单,丧失了信用和声誉。
  • 详细解释
    该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企业或个人在商业活动中因为质量问题或欺诈行为丧失了信用和声誉,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在商业社会中,信用和声誉是企业和个人进行交易和合作的基础,而一旦被列入质量失信黑名单,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和限制。
  •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描述商业领域中的质量问题和失信行为,常用于新闻报道、商业评论和社交媒体等场景。
  • 故事起源
    暂无明确的故事起源。
  • 成语结构
    质量+ 失信+ 黑名单
  • 例句
    1. 这家公司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被列入质量失信黑名单。2. 他们的欺诈行为导致企业被列入质量失信黑名单。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质量问题和失信行为对企业或个人的影响,例如想象一个企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被列入黑名单,导致其声誉和信用一落千丈。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了解如何维护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和声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家糖果店因为卖假糖果被列入了质量失信黑名单。2. 初中生:这个手机品牌因为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已经被列入质量失信黑名单。3. 高中生:这个公司因为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被列入了质量失信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