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底
xuān dǐ
  • 拼 音:xuān dǐ
  • 注 音:ㄒㄨㄢ ㄉ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诏书的底本。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予读 梁 宣底,见 敬翔 、 李振 为崇政使,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凡公家文书之藁,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今秘府有 梁 朝宣底三卷,即 正明 中崇正院书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予按 唐 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詔誥,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録之於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参见“ 宣头 ”。

  • 基本含义
    指公开宣布、公开揭发底细。
  • 详细解释
    宣底是由“宣”和“底”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宣指公开宣布,底指底细。宣底的含义是公开揭露或宣布某个事物的真相或底细。在中国文化中,宣底被视为一种正直、公正和透明的行为,常常用来形容揭发、公开或宣布某个事物的真相。
  • 使用场景
    宣底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揭发某个秘密、公开某个事物的底细或真相。它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揭发一个丑闻、公开一个秘密、宣布一个计划等等。宣底也可用于表达对真相的追求和对公正的坚持。
  • 故事起源
    宣底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管仲因为不满齐桓公的暴政,决定揭发他的罪行。他秘密收集了大量证据,然后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了齐桓公的罪行,揭露了他的底细。这个故事成为了宣底这个成语的来源。
  • 成语结构
    宣底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宣”和名词“底”组成。
  • 例句
    1. 他宣底了公司内部的贪污行为。2. 记者宣底了政府的不公平政策。3. 这个组织宣底了那个政客的丑闻。
  •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宣底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以下记忆技巧:1. 将“宣”字联想为“宣布”,代表公开宣布。2. 将“底”字联想为“底细”,代表事物的真相或底细。3. 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大声宣布某个事物的底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宣底相关的成语和故事,可以进一步学习以下成语:1. 宣纸:指宣传和揭露真相的媒介。2. 宣告天下:指公开宣布某个事物,让全世界都知道。3. 宣传:指通过各种媒介公开宣布某个事物,传播信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宣底了小明作弊的事情。2. 初中生:学生会宣底了校长的不公平行为。3. 高中生:学生们宣底了学校的低效管理。4. 大学生:学生会宣底了学校内部的腐败问题。5. 成年人:记者宣底了政府的贪污行为。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宣底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