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归
yú guī
  • 拼 音:yú guī
  • 注 音:ㄧㄩˊ ㄍㄨㄟ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出嫁。《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朱熹 集传:“妇人谓嫁曰归。” 马瑞辰 通释:“《尔雅》:‘于,曰也。’曰读若聿,聿、于一声之转。‘之子于归’,正与‘黄鸟于飞’、‘之子于征’为一类。于飞,聿飞也;于征,聿征也;于归,亦聿归也。又与《东山》诗‘我东曰归’《采薇》诗‘曰归曰归’同义,曰亦聿也。于、曰、聿,皆词也。”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一妾》:“在闺中双双聚首,怕于归不能相守。”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么男子,好生愁闷。”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怕已经于归了吧?”

  • 基本含义
    指人在外地流浪或漂泊一段时间后,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
  • 详细解释
    成语“于归”由两个部分组成:“于”表示到达的意思,“归”表示回到的意思。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外地流浪或漂泊一段时间后,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情景。它强调了家乡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归属感的向往。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久居他乡的人们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感叹回到故土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可以用来比喻人们在事业或学习上经历一段困难的时期后,最终取得成功或回报。
  • 故事起源
    成语“于归”的故事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庄子》一书中。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其中写道:“鱼出于水,虽得于汤,无所乐于水;兽出于穴,虽得于罝,无所乐于穴;人出于乡,虽得于侯,无所乐于乡。”这段文字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向往和对归属感的追求,被后人引申为成语“于归”。
  • 成语结构
    成语“于归”的结构比较简单,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别复杂的语法结构。
  • 例句
    1. 经过多年的奋斗,他终于于归故里,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2. 在外地漂泊多年后,他决定于归,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开始生活。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于归”。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外地漂泊了很久,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感受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可以将这个形象与成语的发音和含义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更多与家乡、归属感相关的词语和成语,例如“乡愁”、“思乡”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与旅行和归乡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归来不看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暑假去了很多地方旅游,但最开心的是于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2. 初中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终于于归,考上了理想的高中。3. 高中生:大学毕业后,我希望能够于归,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4. 大学生:在外地求学多年后,我决定于归,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