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节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简介

    迎神节是工布地区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藏语称为“娘布拉苏”,意为“娘布人求宝”。这个节日是藏族苯教的传统习俗之一,每逢藏历马年八月十日举行,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迎神节的来历,一则传说叙述道:

    在很早以前,林芝县的东面有一座名叫客色母的小镇,镇上有个富有的财主边巴朵朵,他家养了一大群羊,领头的是一只神奇的母山羊。每天晚上,他们就发现那只母山羊不见了,但第二天清晨,它又回到了羊圈。一天,羊倌在母羊的脖子上拴了一股线,自己拿着线的另一头。晚上母山羊带着脖子上的 线离开了羊圈,过了好一阵子,羊倌手上的线忽然不动了,羊倌一边走,一边卷线,一边顺着线路往前走,走了好一会,他发现前面的一棵大松树下,母山羊以小山羊吸奶的姿势坐在地上。树下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石头,羊倌忽忙跑回去向主人报告。老爷边巴朵朵听到后,命令羊倌赶快返回去把闪光的石头取了回来。

    自从边巴朵朵将石头的供奉献祭以后,工布一带风调雨顺,不闹灾荒,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牛羊一年比一年增多。那时居住在工布地区周围的霍尔,昌都丁青等部族知道了这一消息,都想从边巴朵朵手上得到宝石。后来,他们知道边巴朵朵是一位乐善好施,佛样心肠的人后,他们其中一位装扮成一位商人来到了边巴朵朵的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要求边巴朵朵把闪光的石头卖给他。边巴朵朵经不起可怜人的再三请求,就把闪光的石头卖给了他。从此,工布客色母地方气候变坏,不是干旱,就是雨涝,牛羊减少了,瘟疫在人畜中流行。

    工布人看到眼前发生的奇怪现象,在边巴朵朵的带领下,结伴来到德高望重的修行者面前询问原因,修行者告诉他们说:“世上难得的宝石是观音佛像的化身,他们用金钱把它卖给了商人,因此他们的福气也就消失了。如果你们想办法把宝石拿回来,你们会重新有以前一样的福气”。

    工布人听了以后,多次派人到丁青穷布地方去,想再把宝石买回来,但每次都是空手归来。他们又结伴来到修行者面前请教,修行者又告诉他们另一种办法:每逢藏历马年的八月十号,举行一次隆重的招神节,就可以把福气请回来。工布人按修行者的说法,每逢藏历铁马年的十号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招神节。一次,当人们正在举行节日时,宝石从丁青穷布地方飞来落到跳舞人群中。从此,工布地区这个节日从未间断。

    迎神节的整个活动包括祭神,舞蹈,牵牦牛,赛马等,取意为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自一九五五年,此节日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止。

    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群众有了充分的信教自由,一九九0年,中止三十六年之久的“娘布拉苏”节又恢复了。为了举办这次节日,林芝地区专门组织二十四万元的物资到现场交流。节日内容从过去祈神求天的主题发展到歌颂党的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和睦互助。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农说,这是他一生中参加规模最大的“娘布拉苏”节。

  • 基本含义
    指庆祝、迎接神灵的节日。
  • 详细解释
    迎神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迎接神灵的到来。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某个特定日期举行,每个地区的习俗略有不同。
  • 使用场景
    迎神节通常用于描述庆祝、迎接重要人物或事件的场合。比如,在某个公司迎接新任总经理上任时,可以说:“公司员工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迎神节,为新总经理送上祝福。”
  • 故事起源
    迎神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相信神灵可以给予保佑和祝福,因此在特定的日期举行祭祀活动,迎请神灵保佑家庭、社区或国家的平安和繁荣。
  • 成语结构
    迎神节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迎”、“神”、“节”三个字组成。
  • 例句
    1. 他们在春节期间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迎神节,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2. 每年的国庆节,人们都会举行迎神节,庆祝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迎神节”与庆祝、祭祀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迎接着神灵的到来,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与庆祝活动相关的成语,比如“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今天我们举行了迎神节,给小动物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2. 小学生:我家乡的迎神节,人们会到庙里烧香祈福。3. 初中生:我们学校举行了迎神节,为即将到来的运动会祈求好运。4. 高中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迎神节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