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
yuè cháng
  • 拼 音:yuè cháng
  • 注 音:ㄩㄝˋ ㄩㄝˋ ㄩㄝ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越常 ”。亦作“ 越尝 ”。古南海国名。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成王 之时, 越常 献雉。”按,《汉书·贾捐之传》 颜师古 注引此作“越尝”。 汉 张衡 《东京赋》:“北燮 丁令 ,南谐 越常 。”《后汉书·南蛮传》:“ 交趾 之南,有 越裳国 。 周公 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 越裳 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 越裳 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明 唐寅 《白燕》诗:“ 越裳 雉尾 姬周 化,瀚海乌头 汉 使归。”

  • 基本含义
    指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域的衣着,比喻超越时代、地域、身份等界限。
  • 详细解释
    越裳源自中国古代越国的服饰,越国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古代中国各国家和地区的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越国的服装在当时被视为异域风情。后来,人们用“越裳”来比喻超越国界、时代、地域、身份等界限,表示跨越界限的境地。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们的思想、行为、艺术等超越传统、突破常规的表现。也可用于形容两个国家、地区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故事起源
    越裳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越国的使者到晋国,由于越国与晋国的服饰差异较大,使者被晋国人视为异类。后来,晋国人通过与越国使者的交流,认识到越国的文化与晋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从而改变了对越国人的偏见。这个故事成为了“越裳”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动词+名词,表示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域的衣着。
  • 例句
    1. 他的思想越裳,颠覆了传统观念。2. 这部电影通过跨文化的故事,展现了越裳的艺术魅力。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越裳的“越”字,与越过、越过界限等概念相连,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知识,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越俎代庖”、“越雷池一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科技领域中越裳,创造出更多的发明。2. 初中生:这个团队的作品真是越裳,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舞台表演的传统观念。3. 高中生:只有敢于越裳,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突破口。4. 大学生:我希望通过留学的机会,能够越裳,了解更多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5. 成年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越裳,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