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刚
guò gāng
  • 拼 音:guò gāng
  • 注 音:ㄍㄨㄛˋ ㄍ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阳气过盛;多刚暴之气。 元 许衡 《读<易>私言》:“乾九三过刚而不中,难与义适。然以其有才也,故谆谆焉戒命之,曰夕惕,曰敬慎,曰艰贞,庶乎有可免者。”
    (2).过分刚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虽是平日性情失之过刚,心术还不离乎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绅士》:“为仕者曲意逢迎而避谤,固为绕指之羞;有心凌辱而亦威,亦涉过刚之忌。”

  • 基本含义
    指做事过于坚决、刚愎自用,不顾实际情况和他人意见。
  • 详细解释
    过刚是由“过”和“刚”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过”表示过分、过度的意思,“刚”表示坚决、固执的意思。过刚形容一个人做事情过于坚决,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他人的意见,往往容易引发问题和冲突。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批评某人的行为过于武断、不顾实际情况和他人意见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过于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 故事起源
    过刚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成公十年》,具体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551年,齐国国君成公在位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建议成公采取柔和的方式解决,但成公却坚持采取强硬的态度。最终,这种过于刚愎自用的做法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过刚”这个成语的来源。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动词“过”和形容词“刚”组成。
  • 例句
    1. 他的性格过刚,容易得罪人。2. 在处理问题时,不能过于过刚,要灵活应对。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过刚”联想为一个人过分强硬地走在一条笔直的路上,不顾旁边的人和环境,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等,进一步丰富词汇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业总是过刚,不愿意听老师的建议改正。2. 初中生:他在班级里过于过刚,不肯接受同学的意见和建议。3. 高中生:老师对他的批评他总是过分过刚,不愿意反思自己的问题。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他的过刚态度阻碍了团队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