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则
yí zé
  • 拼 音:yí zé
  • 注 音:ㄧˊ ㄗㄜ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法则。《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申,与时息兮。”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其自能言之后,凡洒扫应对,饮食衣服,无不示以仪则。”

  • 基本含义
    仪式和规矩
  • 详细解释
    仪则是指遵循仪式和规矩的行为准则和方式。它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 使用场景
    仪则常用于描述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以及是否具备应有的礼貌和修养。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守规矩、不遵守社会公约的人,也可以用来提醒他人要遵循规范行事。
  • 故事起源
    仪则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曲礼上》。在古代中国,仪式和规矩被视为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遵循仪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 成语结构
    仪则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的仪则高尚,举止得体。2. 这个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仪则教育。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仪则”与“礼节”和“规矩”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在参加重要的仪式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矩,这样就能记住仪则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学习仪则的同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如古代的尊卑礼节、宴会礼仪等。还可以学习其他与仪则相关的成语,如“守礼如宝”、“礼尚往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校规,遵循仪则。2. 初中生:参加活动时要注意礼仪,遵守仪则。3. 高中生:作为学生代表,我们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仪则形象。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自觉遵守社会的仪则,做到文明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