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马筵
zhà mǎ yán
  • 拼 音:zhà mǎ yán
  • 注 音:ㄓㄚˋ ㄇㄚˇ ㄧㄢ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指 元 代每年六月三日,在车驾行幸之处,于御前张宴为乐的盛会。 元 周伯琦 《诈马行》诗序:“国家之制,乘舆北幸上京,岁以六月吉日。命宿卫大臣及近侍服所赐只孙,珠翠金宝,衣冠腰带,盛饰名马,清晨自城外各持綵仗,列队驰入禁中。於是上盛服,御殿临观。乃大张宴为乐,惟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前列行酒,餘各以所职叙坐合饮,诸坊奏大乐,陈百戏,如是凡三日而罢。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二千噭、马三匹,它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马筵’。”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四三:“锦衣行处狻猊习,诈马筵前虎豹良。”自注:“诈马筵开,盛陈奇兽。宴享既具,必一二大臣称 吉思皇帝 ,礼撤,于是而后礼有文,饮有节矣。”亦省称“ 诈马 ”。 元 张昱 《辇下曲》之十四:“祖宗诈马宴 滦都 ,挏酒啍啍载憨车。向晚大安高阁上,红竿雉帚扫珍珠。”

  • 基本含义
    指假装为宴会或宴席而设的圈套,用来陷害别人。
  • 详细解释
    诈马筵是一个四字的成语,由“诈”、“马”、“筵”三个字组成。其中,“诈”表示欺骗、虚假,指故意设下圈套;“马”表示宴会、宴席,代表一个场合;“筵”表示筵席、酒席,表示宴会的具体形式。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以假装为宴会或宴席的方式,来设下圈套,用来陷害别人。
  • 使用场景
    诈马筵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设下圈套,以欺骗或陷害他人。它可以用于描述在各种场合下的欺诈行为,比如商业交易中的欺骗、政治斗争中的阴谋等。
  • 故事起源
    关于诈马筵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陷阱。据传,在古代,有些人为了陷害别人,会假装举办宴会或宴席,邀请被陷害的人前来参加。然而,这场宴会实际上是一个圈套,旨在陷害来宾。因此,人们就用“诈马筵”来形容这种陷阱。
  • 成语结构
    诈马筵是一个四字的成语,由名词+名词+名词+名词的结构组成。
  • 例句
    1. 这个商人设下了一场诈马筵,把竞争对手陷害了。2. 政治斗争中,常常会有人使用诈马筵来打击对手。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诈马筵”与“欺骗宴会”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一个人在宴会上假装友好,但实际上是设下了圈套来陷害别人的情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欺骗、陷害有关的成语,如“设局陷害”、“谋害他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游戏中诈马筵,骗了我一把。2. 初中生:她利用社交媒体设下了一场诈马筵,陷害了同学。3. 高中生:政治斗争中,领导常常使用诈马筵来打击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