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峰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撞峰 -简介

    “撞峰”指的是错峰上下班却撞上上下班早晚高峰。

    首先提出这个词语的是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他认为现行的错峰上下班模式,即市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朝九晚六”,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各错峰单位分布于市区各处,所以一旦其所在区域内的多数企业原本就是“朝九晚六”,就会形成“撞峰”。

    撞峰 - 背景

    2010年4月初,北京出台了新一轮尾号限行等多项缓堵措施,其中包括错峰上下班。4月12日起,错峰直接涉及的81万人开始了“朝九晚六”的转变。但受此影响的人数要多得多。当日,市区早晚高峰拥堵路段均有所上升,早高峰拉长了半小时,拥堵路段一度高达90余条。 政策实施后,质疑声四起。有人觉得错峰时间太短,从本质上只会把拥堵的时间拉长。原本“朝九晚六”的人抱怨,多出81万人“撞峰”,路上更堵了。负责接送孩子上学的公务员也有不满,学校时间不变,送完孩子后的时间沦为鸡肋。半年下来,一些车主和市民反映,路上拥堵依旧,错峰疏堵效果并不明显。

    应对措施

    可以逐个剖析各拥堵区域的出行数据,实施“内部错峰”,各单位梯次上下班。虽然难度较大,但效果更好。

  • 基本含义
    指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出现,互相冲突或竞争。
  • 详细解释
    撞峰是由“撞”和“峰”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撞指碰撞、冲突,峰指山峰、高峰。撞峰的意思是指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出现,互相冲突或竞争。
  • 使用场景
    撞峰一词常用于形容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导致冲突或竞争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交通拥堵、电视台同时播出两个热门节目、商店促销活动等。
  • 故事起源
    撞峰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在农历的农忙时期,农民们都会在同一时间进行农作物的收获、耕种等工作,导致人口密集、资源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们同时使用同一资源的情况,从而引发了冲突和竞争。这种现象被形容为“撞峰”。
  • 成语结构
    撞峰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撞”和名词“峰”组成。
  • 例句
    1. 今天上班的时候,我遇到了车祸,导致交通撞峰,一度堵塞了整个道路。2. 电视台同时播出两个热门节目,导致观众的选择撞峰,收视率一度飙升。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撞峰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座山峰相撞,形成了冲突和竞争的场景,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撞峰相关的成语,如“撞钟击鼓”、“撞头搕脑”等,以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同时生日,所以我们在同一天办了两个生日派对,真是撞峰啊!2. 初中生:今天放学的时候,好多同学都要去补习班,导致公交车上人特别多,真是撞峰。3. 高中生: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大家都在准备复习,图书馆每天都人满为患,真是撞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