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在环境、教育或他人的影响下,习得某种性格、品质、习惯等,成为其固定的特征。
-
- 详细解释
- 熏陶,指通过教育、环境等方式对人进行影响和培养;成性,指习得的性格或习惯已经成为了人的固定特征。熏陶成性表示一个人的品质、性格等已经被某种影响所塑造,难以改变。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种环境或他人的影响下,形成了某种习性或性格特征,难以改变。
-
- 故事起源
- 该成语源自《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待天下人,没有是适合的人,也没有是不适合的人,只看是否符合道义。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心态的高尚和人格的坚守,后来被引申为熏陶成性的意思。
-
- 成语结构
- 动宾短语,熏陶是动词,成性是宾语。
-
- 例句
- 1. 他从小在音乐世家长大,熏陶成性,因此对音乐有着很深的造诣。2. 她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熏陶成性,成为了一个有责任心、有纪律的人。3. 这个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熏陶成性,性格变得暴躁不安。
-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熏陶成性与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环境中习得某种性格特征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的性格、习惯相关的成语,如“出类拔萃”、“一马当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妈妈经常给我讲好人好事的故事,我希望能够受到这种熏陶,成为一个善良的人。2. 初中生:我们学校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对我们的教育熏陶成性,让我们在学业和品德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3. 高中生:在高中时期,同学之间的交往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熏陶成性往往会持续到大学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