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虏
hú lǔ
  • 拼 音:hú lǔ
  • 注 音:ㄏㄨˊ ㄌㄨ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秦 汉 时称 匈奴 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汉书·晁错传》:“臣闻 汉 兴以来, 胡 虏数入边地。”《汉书·王莽传中》:“以 新 室之威而吞 胡 虏,无异口中蚤蝨。”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壮志飢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 血。”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当流贼内乱之时,而胡虏不侵,犹能支也;设使胡虏又大举入寇, 李公 等必束手无策矣。”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予惟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

  • 基本含义
    指外族侵略者或敌人。
  • 详细解释
    成语“胡虏”由“胡”和“虏”两个字组成。“胡”是指古代北方民族,常用来泛指外族侵略者。“虏”是指被俘虏的敌人。胡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外族侵略者或敌人。
  • 使用场景
    胡虏一词常用于形容敌人入侵、侵略或掠夺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战争、历史事件或者现实中的敌对行为。
  • 故事起源
    胡虏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在古代,中国北方经常受到来自胡族的侵略。因此,人们用“胡虏”来形容这些侵略者或敌人。
  • 成语结构
    胡虏成语的结构是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成,分别是“胡”和“虏”。
  • 例句
    1. 历史上,中国经常遭受胡虏的侵略。2. 这个国家面临着来自外部的胡虏威胁。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胡虏成语:1. 将“胡”字与外族侵略者联系起来,记住“胡”字的含义。2. 将“虏”字与被俘虏的敌人联系起来,记住“虏”字的含义。3. 结合成语的意思,想象一个外族侵略者被俘虏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学习更多与胡虏相关的成语,如“胡作非为”、“胡说八道”等,可以帮助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胡虏入侵了我们的家乡。2. 初中生:我们要团结起来,抵抗来自外部的胡虏侵略。3. 高中生:历史上,中国多次遭受胡虏的侵略。4. 大学生:研究胡虏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