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役
yú yì
  • 拼 音:yú yì
  • 注 音:ㄧㄩˊ 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行役。谓因兵役、劳役或公务奔走在外。《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郑玄 笺:“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于役儻有期, 鄂渚 同游衍。” 唐 萧颖士 《蒙山作》诗:“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躋。”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于役季冬月,东入 渔阳 城。”

  • 基本含义
    指被征募或被征召去从军或服役。
  • 详细解释
    成语“于役”由两个汉字组成,即“于”和“役”。其中,“于”是介词,表示“在”、“在于”;“役”是名词,表示“服役”、“从军”。整个成语表示被征募或被征召去从军或服役。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被征募或被征召去从军或服役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主动参军或服役的行为。
  • 故事起源
    成语“于役”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故事发生在西汉初年,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一度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最终被刘邦打败。在战败后,项羽想要和刘邦和解,但刘邦却对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他去从军服役。项羽最终接受了这个条件,表示愿意为国家效力,成为了一个被征募或征召去从军服役的典型代表。从此,“于役”成为了描述被征募或被征召去从军服役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介词+名词
  • 例句
    1. 他年轻时就立志于役,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2.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每个公民都应该主动于役,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年轻人站在国旗前,庄严地宣誓要为国家而战,主动参军或服役的场景。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军队和服役相关的成语,如“顾全大局”、“出生入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长大了要为国家效力,主动于役,保卫家乡。2. 初中生:面对国家的召唤,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主动于役,为国家做贡献。3. 高中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主动于役,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于役,为社会做出贡献。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于役”。